[实用新型]一种干雾降尘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31977.7 | 申请日: | 2017-10-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574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 发明(设计)人: | 唐卫强;吴在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中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5B9/04 | 分类号: | B05B9/04;B05B12/00;B01D49/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沈尚林 |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尘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干雾降尘系统,包括补水泵、电离子发生器、增压泵、调压阀、干雾喷头装置,所述补水泵管道连接电离子发生器,所述电离子发生器管道连接增压泵,所述增压泵管道连接调压阀,所述调压阀的出水端管道连接有六通,所述六通的其中一个分路管道的连接有四通,所述四通的三个分路端均连接干雾喷头装置,所述干雾喷头装置包括雾化管道、雾化喷头,所述雾化管道连接四通的分路端,所述雾化喷头可根据需要以多种角度设置在雾化管道上,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合理、优化,降尘效果高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干雾降尘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的矿山破碎过程的粉尘控制治理是在粉尘产生后通过相印的后续处理来处理粉尘,如布袋吸尘、静电除尘、和喷水除尘等。由于在粉尘属于散发性的在粉尘产生后在通过方式来处理,会导致在不同的工况下需要选着多种不同的设备来共同完成粉尘的处理。
干雾降尘是对粉尘的产尘的源头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粉尘的有效治理。干雾降尘是集合了高压干雾技术、超声波超细雾技术和电离子水技术于一身。根据粉尘聚合理论和空气动力学理论,粉尘颗粒一般直径在0.1um-80um,当粉尘颗粒与比它体积大得多的水滴相遇时,会被水滴旁边的空气流(流速更快) 带动前进而不与水滴相碰。而由干雾降尘制造的超细干雾超细雾颗粒大小为 5-100um,与粉尘颗粒体积相近,不易受扰流影响,易于和粉尘结合,从而让让空气中粉尘加快聚合使其沉降。同时电离子小水分子团带电荷,张力更低,更易于与粉尘结合,在抑尘物料上形成一层云毯状保护层,杜绝了粉尘从石头表面逃逸到空气里,同时又大大减少水的使用量。让粉尘之间粉尘与干雾之间相互吸附把小颗粒粉尘聚合成大颗粒粉尘,从而增加自重,自动沉降。
现有的是一种水汽相结合形式,其工作原理是把供水系统和供气系统相结合。由于在不同的工作安装需要,从而导致在不同的工况下无法合理的安装设备。
现有的是一种双管路共进形式,其工作原理是把水路和气路同时合理的输出。由于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从而导致需要架设更多的管路来实现功能,当有一个管路出现故障就会导致设备无法正常使用和工作。
现有的主机平台必须需要两种动力供给形式,其工作原理需要提供供水平台和供气平台,供水需要有压力平衡装置和供气平衡装置。由于在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快速度设备的安装,从而导致在不同的工况下只能使用当前设计好的双平台安装。对设备的其他用途安装起到阻碍。
现有的末端输出控制需要人工操作方式,其工作原理是人工控制开关来实现输出控制。由于在不同的现场需要智能控制,从而导致无法实现自动化,对现场使用人员的操作水平要求高一些复杂工况无法实现。
现有的是一些直角面的控制平台形式,其工作原理是把开关或则触摸屏设置在设备的垂直面。由于设备本身体积小在控制操作时需要下蹲来了解设备参数,对设备的控制和观察带来不便。
现有的末端喷头固定装置是固定形式,其工作原理是现场测量所需要的施工长度在工厂进行加工后到现场施工。由于在不同的工作环境要求不同的长度和角度的安装,从而导致在不同的现场只能使用固定形式的末端喷头装置。
现有的管路安装是一次性的管路布置形式,其工作原理是按照设计的管路安装方式布置管路。由于在不同的工作环境要能快速变换安装路径,从而导致在复杂的现场只能废弃原有管路从新布置。
现有的管路分路输出是固定形式,其工作原理是按照设计使用两路还是三路的分路器来实现功能。由于在不同的工作现场需要增加和减少输出,从而导致需要直接跟换输出的分路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雾降尘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中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中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3197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