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速纺丝机的油雾回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30997.2 | 申请日: | 2017-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782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 发明(设计)人: | 翁俊强;吴瑞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恺瑞化纤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416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雾 内管 外管 收油管 收油腔 液化 油雾回收装置 高速纺丝机 风道 下端 本实用新型 回收利用 进风口 内表面 泄油阀 纺丝 油滴 锥状 相通 净化 排放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丝油雾排放净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速纺丝机的油雾回收装置,包括收油管和与收油管相通的风道,所述收油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收油腔,所述内管的下端低于风道,所述外管的底部设为锥状,外管的底部设有泄油阀。进风口的高度低于内管的下端,油雾在收油腔内经历上升在下降的过程,增长了油雾的液化时间,油雾与收油腔的内表面进行较大面积的接触而液化形成油滴,保证空气中的油雾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液化而被回收利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丝油雾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速纺丝机的油雾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众所周知,企业排放工业尾气不达标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中国化纤产业占世界60%产能,在聚酯纺丝过程中,纺丝油剂在高温下,易于挥发,在恒温恒湿环境下,易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油雾,工业生产中油雾的直接排放,不但会污染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因此作为一个化纤产业大国,在化纤生产过程中,企业达到环保排放、清洁生产的目标则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0382982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聚酯纺丝油雾净化器,它主要包括一个至少兼有风道的机罩、在机罩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油雾进口和尾气出口;机罩内依次设置有分配板、一级油雾过滤网、二级油雾过滤网和挡油板;机罩的底部、位于油雾进口和尾气出口两端各设置有一高基础底座和低基础底座呈倾斜放置,并在其中一低基础底座内设置有排油口,它可通过不锈钢特殊油丝过滤网收集纺丝油雾中油滴,并可用高压蒸汽定期对滤网进行清洗,不仅实现油雾净化分离的目的,又可回收油雾中有用成分,节约了成本,减少了环境污染。
上述净化器在进行净化时,油雾由于自身温度较高,油雾基本位于净化器内部的上部空间内,因此净化器内的过滤装置只有上端起到净化作用,因此净化器内的过滤装置的过滤面积较小,导致油雾的回收率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速纺丝机的油雾回收装置,其具有油雾回收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高速纺丝机的油雾回收装置,包括收油管和与收油管相通的风道,所述收油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收油腔,所述内管的下端低于风道,所述外管的底部设为锥状,外管的底部设有泄油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高温油雾从进风口进入收油管内,油雾进入内管与外管之间的收油腔内,高温油雾温度较高进入收油腔后向上运动,但是内管的下端低于风道的高度,油雾必须从内管的下方排出,增长了油雾与在收油腔中液化的时间,高温油雾向上运动与较冷的内管和外管的管壁接触后,自身温度降低,油雾液化形成油滴沿外管和内管的管壁滑下落在外管的底部上,通过泄油阀排出。进风口的高度低于内管的下端,油雾在收油腔内经历上升在下降的过程,增长了油雾的液化时间,油雾与收油腔的内表面进行较大面积的接触而液化形成油滴,保证空气中的油雾能够得到较大程度的液化而被回收利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管在进风口处设有螺旋风管,所述螺旋风管与外管的内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雾从进风口进入螺旋风管,螺旋风管增长了油雾的运动路径,延长了油雾的液化时间,提高了空气中的油雾回收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管在进风口处设有出水口,所述外管的下端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出水口之间设有螺旋水管,所述螺旋水管与螺旋风管相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油雾在螺旋风道内自上而下运动时,冷却水在螺旋水道内自下而上流动,冷却水将螺旋风道进行冷却,螺旋风道中的高温油雾被液化形成油滴沿螺旋风管排出被回收利用。冷却水与高温油雾形成对流,提高冷却效果,便于油雾的液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螺旋风管内设有若干凸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恺瑞化纤有限公司,未经无锡恺瑞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3099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