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厢体进风降噪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28253.7 | 申请日: | 2017-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96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 发明(设计)人: | 孙健军;孙四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宜和城保装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3/08 | 分类号: | B60R13/08;B62D3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鑫浩联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0 | 代理人: | 吕爱萍 | 
| 地址: | 473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降噪板 进风降噪系统 吸音降噪 厢体 进风百叶窗 交错设置 气流通道 两排 斜置 本实用新型 抢险救援车 气流路径 厢体结构 有效吸收 整体噪音 曲折 电源车 进风量 体内部 风速 风噪 进风 噪声 通风 噪音 发动机 体内 阻挡 传播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进风降噪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源车、抢险救援车等具有厢体结构,需要向厢体内通风的厢体进风降噪系统,该厢体进风降噪系统,包括最外侧的进风百叶窗,进风百叶窗内侧设置有吸音降噪机构,所述吸音降噪机构内具有两两相互交错设置但不相接的至少两排斜置降噪板,在降噪板间形成曲折的气流通道。其结构简单、合理,通过采用具有两两相互交错设置但不相接的至少两排斜置降噪板构成的吸音降噪机构,使降噪板间形成曲折的气流通道,从而有效降低进风噪音,在相同风速或进风量的情况下,气流在吸音降噪机构内形成弯曲的气流路径,降噪板对气流风噪进行有效吸收,同时,阻挡在厢体内部发动机的噪声向名传播,从而有效降低整体噪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进风降噪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电源车、抢险救援车等具有厢体结构,需要向厢体内通风的厢体进风降噪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专用汽车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运输与作业装备,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几年,由于我国电力、电信、移动、网通的加大建设与投入需要,电源车作为这些行业带电应急工作车,车上装载有大功率发电机,可用于通信、电信、煤矿、油田的相关应急用电工作,特别对于突发事件所产生的断电抢修、供电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及抢险救援车等特种作业车辆,为了满足各种情况下,作业电源的需求,也会装载有大功率发电机,通常采用将发电机装置于厢体结构内,大功率发电机的正常工作,需要由较大的气流来对机组进行降温,同时,还要避免气流产生较大的噪音,并对车载发电机产生的噪音进行降噪消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通风效果好,并且噪音小的厢体进风降噪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厢体进风降噪系统,包括最外侧的进风百叶窗,进风百叶窗内侧设置有吸音降噪机构,所述吸音降噪机构内具有至少两排斜置降噪板,相邻两排间的斜置降噪板两两相互交错设置但不相接,在降噪板间形成曲折的气流通道。
所述降噪板表面覆设有吸音降噪层。
所述吸音降噪机构的出风侧设置有导流板。
所述导流板为蜂窝状吸引板。
所述吸音降噪机构为2组。
所述导流板为人字型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结构简单、合理,通过采用具有两两相互交错设置但不相接的至少两排斜置降噪板构成的吸音降噪机构,使降噪板间形成曲折的气流通道,从而有效降低进风噪音,在相同风速或进风量的情况下,气流在吸音降噪机构内形成弯曲的气流路径,降噪板对气流风噪进行有效吸收,同时,阻挡在厢体内部发动机的噪声向名传播,从而有效降低整体噪音。
2)更进一步地,通过在降噪板表面覆设吸音降噪层,可以采用吸音棉、绒、海绵等材料对降噪板表面进行包覆,提高吸音降噪能力,使噪音更小;同时,通过在吸音降噪机构的出风侧设置导流板,可有效引导气流流向发动机,并进一步采用蜂窝状吸引板作为导流板,可以进一步吸收风噪,并且对发动机产生和传播过来的噪音进行有效吸收,减少噪音向外传播。
3)人字型结构的导流板一方面可有效对厢体两侧进入的气流进行引导,使其流向发动机,另一方面可有效避免两侧进入的气流对撞,提高气流流速和进风量。
4)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通风降噪效果好,实用性强,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宜和城保装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宜和城保装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2825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