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皮线光缆分支盒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23687.8 | 申请日: | 2017-10-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180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一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6/44 | 分类号: | G02B6/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31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皮线光缆 绕线环 分支盒 绕线组件 上盒体 下盒体 压线板 脱出 纤槽 线槽 压板 光缆通信设备 技术方案要点 本实用新型 工作稳定性 绕线圈数 绕线组 支撑板 晃动 夹槽 圈数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通信设备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皮线光缆分支盒,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分支盒,仅仅通过皮线光缆绕设在绕线环及线槽内,无法对皮线光缆进行很好的固定,随着绕设圈数的增加,稍微的晃动就可导致皮线光缆从绕线环及线槽内脱出,因而该专利中的分支盒工作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上盒体与下盒体,下盒体上设置有第一绕线组件、第二绕线组件、夹槽组件及纤槽,第一绕线组件包括第一绕线环与第二绕线环,第一绕线环包括支撑板与压线板,上盒体设置有压板,通过各压线板及压板,可将皮线光缆分别固定在各绕线环及纤槽内,防止随着绕线圈数的增加,皮线光缆从第一绕线组脱出,从而提高了分支盒工作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缆通信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皮线光缆分支盒。
背景技术
皮线分支盒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光电FTTH网络、闲心FTTH网络中,直接的把双芯或多芯皮线光缆进行分支和保护的一种设备,可实现多芯皮线光缆低损耗的分支,外观美观,结构简单,便于操作。随着电信市场的不断发展,双芯及多芯皮线光缆在最后一公里入户不能直接进行分支,导致皮线光缆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只能单一选择一芯,而广电FTTH网络更要求电视广播信号和电信宽带信号在用户端进行分离,因而皮线光缆分支盒需要进行改进。
为此,在授权公告号为CN205374833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双芯皮线光缆分支盒,包括上盖板和下盖,下盖内设置有热缩管卡槽、绕线环和纤槽,通过皮线光缆绕设在绕线环及纤槽内,对皮线光缆进行固定。
然而,仅仅通过皮线光缆绕设在绕线环及纤槽内,无法对皮线光缆进行很好的固定,随着绕设圈数的增加,稍微的晃动就可导致皮线光缆从绕线环及纤槽内脱出,因而该专利中的分支盒工作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皮线光缆分支盒,其优势在于,皮线光缆分支盒对皮线光缆卡固稳定,从而皮线光缆分支盒的工作稳定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皮线光缆分支盒,包括相互扣合的上盒体与下盒体,所述下盒体的两侧设置有第一绕线组件、夹槽组件、纤槽,所述第一绕线组件包括两个第一绕线环与一个第二绕线环,所述第一绕线环包括第一支撑板与设置于第一支撑板上的第一压线板,且两所述第一支撑板呈弧形对称设置,所述第二绕线环包括第二支撑板与设置于第二支撑板上的第二压线板,所述下盒体的两侧壁上开设有供皮线光缆穿设的线缆口,两个所述纤槽分别与所述线缆口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皮线光缆从一个线缆口进入分支盒内,并沿纤槽铺设,分线后根据实际情况绕设在第一绕线组件、夹槽组件上,再通过纤槽从另一个线缆口穿出分支盒。第一压线板、第二压线板的设置,可将皮线光缆压在第一支撑板及第二支撑板上,防止随着绕线圈数的增加,皮线光缆从第一绕线组脱出,从而提高了影响分支盒工作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下盒体的中部还设置有供皮线光缆绕设的第二绕线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绕线组件的设置,可使皮线光缆绕设的方式数量大大增加,因而极大的提高了分支盒使用的灵活性,同时先经过第一绕线组,再经过第二绕线组,使得皮线光缆的受力点增加,因而提高了皮线光缆在分支盒内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绕线组件、夹槽组件、纤槽和第二绕线组件的底部开设有观察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芯皮线光缆分线时,可使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线缆,线缆在绕设时会经过观察口,因而通过观察口从分支盒外部就可观察到分支盒内的皮线光缆的排布情况,方便皮线光缆的故障排查与检修。
作为优选,所述夹槽组件包括两组平行的夹槽,夹槽的侧壁设置有用于增强夹槽强度的支撑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一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一普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236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