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螺接式通风盖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23529.2 | 申请日: | 2017-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795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志刚;韩建伟;汤湧;李瑞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6 | 分类号: | B60K11/0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杨滨 |
地址: | 110044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风盖板 流水槽 防火墙 横向稳定杆 防水海绵 减震器座 种螺 本实用新型 配合间隙处 闭环结构 焊接结构 螺接结构 螺栓连接 有效解决 整个结构 装配空间 密封性 工装 螺接 总装 焊接 密封 装配 车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螺接式通风盖板结构,包括通风盖板、左右减震器座和防火墙上部,通风盖板结构包括三部分,横向稳定杆、前流水槽和位于流水槽上方的防水海绵,通风盖板、左右减震器座和防火墙上部三者通过螺接形成一个闭环结构,横向稳定杆和前流水槽二者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通风盖板和防火墙上部通过螺栓连接,优点是整个结构是螺接结构,要比焊接结构节省工装的成本;此结构在总装装配,对于Z向空间较小的车型,可有效解决发舱装配空间不足的问题,配合间隙处通过防水海绵的密封,增强了发舱的密封性和NVH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中通风盖板,具体说是一种螺接式通风盖板结构。
背景技术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汽车也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汽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车身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但如果汽车车身刚度不足,就会导致噪音变大并且发生碰撞时,乘客舱内部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对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车身设计阶段,对车身刚度评判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发动机舱作为整车的心脏和主要噪声源在刚度方面的要求就要更加严格。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解决汽车NVH测试和碰撞试验过程中,发舱刚度不足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提高发舱刚度并能提升车身NVH性能的通风盖板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螺接式通风盖板结构,包括通风盖板、左右减震器座和防火墙上部,其技术要点是:通风盖板结构包括三部分,分别是用于连接左右减震器座横向稳定杆、用于将前风挡流下的水导出以及连接防火墙上部的前流水槽和位于流水槽上方的防水海绵,通风盖板、左右减震器座和防火墙上部三者通过螺接形成一个闭环结构,横向稳定杆和前流水槽二者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通风盖板和防火墙上部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优点及有益效果是:整个结构是螺接结构,要比焊接结构节省工装的成本;此结构在总装装配,对于Z向空间较小的车型,可有效解决发舱装配空间不足的问题;通过连接,使减震器座和防火墙形成“闭环”的结构,极大提高了发舱的刚度和强度,配合间隙处通过防水海绵的密封,增强了发舱的密封性和NVH性能;此结构为可拆卸结构,维修方便,成本低廉,且连接左右减震器座由一个零件完成,减少零件数量,降低模具和夹具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通风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通风盖板和车身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3为通风盖板的焊接关系及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1为横向稳定杆,2为前流水槽,3为防水海绵,4为通风盖板,5为左右减震器座,6为防火墙上部,7为螺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螺接式通风盖板结构,包括通风盖板4、左右减震器座5和防火墙上部6,其技术要点是:通风盖板结构包括三部分,分别是用于连接左右减震器座横向稳定杆1、用于将前风挡流下的水导出以及连接防火墙上部的前流水槽2和位于流水槽上方的防水海绵3,通风盖板、左右减震器座5和防火墙上部三者通过螺接形成一个闭环结构,横向稳定杆和前流水槽二者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通风盖板和防火墙上部6通过螺栓连接。
实施例一:通风盖板与车身的配合关系如图2所示:4为通风盖板,5为左右减震器座,6为防火墙上部,三者通过螺接形成一个“闭环”的结构,极大提高了发舱的刚度。通风盖板的焊接关系及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如图3:1为横向稳定杆,2为前流水槽,二者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非焊接区凸起的特征使得腔体内部得到充分电泳并且能够将进入腔体内部的水排出;7为通风盖板和防火墙上部的螺栓结构连接;3为防水海绵,位于流水槽上方和周边件的搭接位置。主要作用是防止水通过配合间隙进入发舱内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两钣金接触而产生的异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未经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235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