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空作业车升降吊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21902.0 | 申请日: | 2017-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130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发明(设计)人: | 霍春庭;李昌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良田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F11/04 | 分类号: | B66F11/04;B66F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二***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空作业 升降 吊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空作业车领域,具体为一种高空作业车升降吊篮。
背景技术
高空作业车是指运送工作人员和器材到现场并进行空中作业的专用车辆。在目前的高空作业车中,一般是通过四个液压支腿把整个车身撑起,同时在高空作业车伸缩臂的末端通过吊篮固定装置1连接外吊篮2,通过吊篮固定装置1控制外吊篮2的摆动、停止或者其他的动作。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小高空作业车伸缩臂的压力,提高整车的安全性,外吊篮2的重量不能过重,这就要求外吊篮2的高度不可以设计太高。
在上述情况下,当高空作业车身被液压支腿固定在地面后,人员在高空中对较高物体实施作业的时候,车身相对较高物体必然存在两种状态:一种正对着较高物体的正面,另一种正对着较高物体的背面。当车身正对着较高物体的正面的时候,为了把吊篮内的人员送到较高物体的背面进行作业,伸缩臂有可能会碰到较高物体的底部,甚至出现即使伸缩臂碰到了较高物体的底部,依然不能把人员顺利送到指定高度的情况。为了克服这个缺陷,通常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二次调整高空作业车的位置以及液压支腿的位置。这种二次调整高空作业车位置的情况就会增加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对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解决在高空作业过程中人员不能送到较高物体背面指定高度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空作业车升降吊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空作业车升降吊篮,包括:外吊篮以及控制外吊篮的吊篮固定装置,所述外吊篮的内部是圆形的工作腔,所述外吊篮的内部设有上端敞口的圆形内吊篮,所述内吊篮的底部中心处通过竖直穿过外吊篮底部的稳定柱和限位块固定;所述内吊篮通过自身的外壁螺纹与安装在外吊篮L形台阶上环形的升降装置传动连接;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环形的旋转体,所述旋转体底壁通过支撑滚珠支撑在外吊篮上,旋转体的外圆周面通过外轴承与外吊篮内壁连接,旋转体的内侧壁是与外壁螺纹传动配合的升降螺纹,旋转体的上顶面设有从动齿,通过该从动齿与主动齿传动连接,且主动齿与固定在外吊篮上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轴传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内吊篮的底部竖直固定若干个穿过外吊篮底部的导向杆。
进一步地,若干个所述的导向杆均匀圆形分布在稳定柱的周围。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块与稳定柱是可拆卸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普通吊篮内设有内吊篮,并且控制机械的传动结构,实现内吊篮相对外吊篮的升降运动,提高了在高空中作业的可操作性和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吊篮固定装置、2外吊篮、21工作腔、3内吊篮、31稳定柱、311限位块、32导向杆、33外壁螺纹、4升降装置、41旋转体、42支撑滚珠、43升降螺纹、44外轴承、45从动齿、5主动齿、6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2所示,一种高空作业车升降吊篮,包括:外吊篮2以及控制外吊篮2的吊篮固定装置1,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吊篮固定装置1可以直接控制外吊篮2的摆动或者停止等其他的动作。所述外吊篮2的内部是圆形的工作腔21,所述外吊篮2的内部设有上端敞口的圆形内吊篮3,高空作业的人员在内吊篮3内进行高空作业,所述内吊篮3的底部中心处通过竖直穿过外吊篮2底部的稳定柱31和限位块311固定,这个稳定柱31是圆柱体结构,同时由于稳定柱31是安装在中心位置,当内吊篮3在升降的时候,具有很好的稳定作用,同时为了起到一定的安全,防止内吊篮3被上升的过高,可以通过限位块311实现更好的限位。所述内吊篮3通过自身的外壁螺纹33与安装在外吊篮2L形台阶上环形的升降装置4传动连接;内吊篮3自身不会旋转,通过控制升降装置4相对外吊篮2旋转,然后进而实现内吊篮3的上下升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良田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徐州良田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219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空作业车调平机构
- 下一篇:大型船舶结构检验用吊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