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铝锭冷却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17905.7 | 申请日: | 2017-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927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赣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7/12 | 分类号: | B22D7/12;B22D3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11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孔 冷却井 出水管 进水管 本实用新型 支撑机构 支撑螺杆 两组 铝锭 竖直 连通 冷却 支撑固定 柱状卡槽 底端 刮伤 灌满 卡槽 螺接 柱状 延伸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铝锭冷却的装置,包括冷却井,该冷却井是在地面下面挖了一个灌满水的井,在冷却井两侧的地面上还竖直挖有两组柱状的圆孔,且圆孔的其中一侧与冷却井之间连通,在圆孔一侧的地面上还竖直挖有与对应圆孔连通的柱状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支撑螺杆,且支撑螺杆上螺接有延伸至对应圆孔内的支撑机构,其中两组圆孔内分别设置有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底端均由对应圆孔内的支撑机构支撑固定。本实用新型具有不易刮伤或损坏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特点,同时还可以调节冷却井内温度、保证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铝业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铝锭冷却的装置。
背景技术
铝锭冷却井是在地面下面挖了一个井,在井中灌满水,使用时,铝锭浸入井中,使铝锭冷却;现有技术中,冷却井没有调温装置,由于井体在地表下面,不能调节各处的温度,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专利号为CN205414344U的多段式调温铝锭冷却井,包括冷却井,所述冷却井是在地面下面挖了一个井,在井中灌满水,冷却井从上之下分为多个井段,每个井段具有各自的进水管和各自的出水管,进水管和出水管开口在井段内,进水管连接进水装置,出水管连接出水装置,进水装置连接水槽,水槽里面有加热或冷却装置,所述的冷却井从上至下有多个变细的脖颈部分,在两个脖颈部分之间是一个井段,该设备虽然能解决上述问题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进水管与出水管均位于冷却井内,那么在往冷却井内放置铝锭时,铝锭很容易将进水管与出水管刮伤或损坏;还有就是因为冷却井从上之下分为多个井段,每个井段具有各自的进水管和各自的出水管,那么这就对进水管与出水管的需求量较大,也就是说会增加生产成本;同时由于进水管与出水管都是悬空设置在冷却井内,在没有其他设备的支撑固定下,会对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稳固性造成较大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用于铝锭冷却的装置,具有不易刮伤或损坏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特点,同时还可以调节冷却井内温度、保证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主要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用于铝锭冷却的装置,包括冷却井,该冷却井是在地面下面挖了一个灌满水的井,在冷却井两侧的地面上还竖直挖有两组柱状的圆孔,且圆孔的其中一侧与冷却井之间连通,在圆孔一侧的地面上还竖直挖有与对应圆孔连通的柱状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支撑螺杆,且支撑螺杆上螺接有延伸至对应圆孔内的支撑机构,其中两组圆孔内分别设置有进水管与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底端均由对应圆孔内的支撑机构支撑固定。
优选的,所述圆孔底端、冷却井底端及卡槽底端三者之间处于同一水平面,其中支撑螺杆长度大于卡槽深度。
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螺接在支撑螺杆上的螺母及位于圆孔内的圆形托盘,其中螺母与托盘之间通过连接杆焊接固定,且连接杆位于圆孔与卡槽之间的连通处内,所述托盘为网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与出水管的底端均为密封设置,且两者的侧壁上均上下并列设置有多组螺孔,其中螺孔内螺接有密封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进水管往冷却井内导入冷却水,同时还通过出水管将冷却井内的高温液体抽出,从而达到调节控制冷却井内水液的温度,并且进水管能将冷却水导入冷却井内的不同区域,而出水管则能将冷却井内不同区域内的冷却水抽出;同时本设备中的支撑机构能对对应的进水管或出水管的底端起到支撑固定作用,防止出水管与进水管底端悬空设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进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赣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赣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179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