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16321.8 | 申请日: | 2017-10-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090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4 |
| 发明(设计)人: | 陈焕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D31/04 | 分类号: | B23D31/04;B23D3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23925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端子 废料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裁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
背景技术
端子通常由金属片冲压弯折而成,在端子加工过程中,通常先由端子供料机供给连续的长条状金属片,再由冲压机将流经的连续的长条状金属片进行分段冲压、裁切,从而获得所需的端子,随后,就有连续的长条锯齿状的端子废料产生,并持续流向后续工位。对于端子加工时所产生的连续的长条锯齿状的端子废料,如不及时将其进行分段裁切,不仅会占用大量空间,还会出现废料堆积现象,并最终影响到前两个工序中原料的正常供给、以及端子的分段冲压、裁切的加工。因此,在端子加工过程中,通常还需要对连续的长条锯齿状的端子废料进行裁切、回收。目前在企业中,端子废料的裁切工作普遍都是由人工操作实现的,即工作人员利用剪刀将连续的长条锯齿状端子废料分段剪开,再手工将端子废料放入回收箱中。采用此种人工操作,不但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危害到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另外,由于未裁切的端子废料是与前端加工部分是一体的,人工裁剪时,由于剪切的力度、以及用力方向都会有所不同,从而容易拉扯到前端正在加工的部分,并影响到端子的正常加工,特别容易导致冲压出的端子出现歪斜等不良现象,最终,导致端子加工的合格率低、以及加工原料的浪费。为解决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一些端子废料自动切断装置,从而替代人工操作。然而现有技术中的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结构大都较为复杂,造价昂贵,大幅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特别难以在中小企业中推广应用。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低的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定切刀、动切刀及驱动机构;所述主体具有收容腔,所述定切刀与所述动切刀的左端相互铰接并位于所述主体的左侧,所述定切刀与所述动切刀的右端穿过所述收容腔后位于所述主体的右侧;所述驱动机构固定于所述主体右侧并具有与所述动切刀的右端连接的驱动杆,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驱动杆可驱动所述动切刀使其以左端为定点上下往复运动;所述主体的后端设有进料口,前端设有出料口,端子废料从所述进料口进入所述收容腔内被动切刀切断后从所述出料口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定切刀与所述动切刀的左端分别设有第一通孔,还包括第一螺钉和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定切刀和所述动切刀的第一通孔后旋上所述第一螺母从而使得所述定切刀与所述动切刀铰接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定切刀与所述动切刀的左端还分别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较所述第一通孔更靠近所述主体,还包括第二螺钉、第二螺母和弹簧,所述第二螺钉依次穿过所述定切刀的第二通孔、动切刀的第二通孔、弹簧和第二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弹簧在所述第二螺母和所述动切刀之间被压缩变形。
进一步地,所述动切刀上的第二通孔为腰型孔,所述定切刀上的第二通孔为圆孔。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底部具有基座,所述基座上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口处连接有导料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驱动机构启动后,端子废料从进料口进入收容腔被动切刀切断,然后从出料口流出,从而实现对端子废料的自动裁切,本实用新型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整体结构简单且制造成本低,便于广泛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端子废料自动裁切装置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杰思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1632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