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胀管用胀针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09471.6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550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胜;王横;王纵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华市威科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9/08 | 分类号: | B21D39/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46 | 代理人: | 童健 |
地址: | 321042 浙江省金华市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胀管工具,具体涉及一种胀管用胀针。
背景技术
在两根空调铜管进行连接时,通常都会对其中一根铜管进行胀管,扩大铜管接口处的内径,从而使另一根铜管嵌入胀管后的铜管,使铜管的连接中少一个接口以及焊接处。现有用于胀管的工具一般都使用手动胀管器,将手动胀管器的胀管端插入铜管内,需要用力按下手持部使胀管端向外扩开,同时还需使胀管端与铜管之间发生相对转动,使铜管均匀胀开,操作较为繁琐以及费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使用手动胀管器对铜管进行胀管操作繁琐以及费力的弊端,提供一种胀管用胀针,该胀针安装在电动工具上使用,通过电动工具带动胀针转动的方式对铜管进行胀管作业,胀管过程十分省力,且操作简单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胀管用胀针,包括胀管用的胀管部和用于与电动工具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胀管部的两端面积大小不等,胀管部两端之中较粗的一端为大端,另一端为小端,胀管部上的大端到小端之间逐渐过渡,所述胀管部的任意横截面上均具有与胀管部中心轴线距离最远的最远点和距离最近的最近点,胀管部上同一横截面上的最远点与中心轴线的距离大于最近点与中心轴线的距离;所述连接部设置在胀管部的大端一侧,胀管部的中心线与连接部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作为优选,所述胀管部上设有多个胀管档位、与胀管档位数量相等的导向档位,胀管档位与导向档位依次交错设置,同一个胀管档位上的任意横截面上的最远点到胀管部中心轴线的距离相等,同一导向档位上从胀管部的小端到大端方向的横截面上的最远点到胀管部中心轴线的距离逐渐变大。多个胀管档位的设置,使该胀针适用于多个规格的铜管,对不同规格的铜管进行胀管时减少更换胀针的次数。
本实用新型安装在电动工具上使用,通过电动工具带动胀针转动的方式对铜管进行胀管作业,胀管时将胀管部的小端先插入铜管内,电动工具带动胀针转动,将电动工具朝向铜管推进,该胀针的胀管部就会慢慢朝着铜管内部进行胀管,因胀管部的任意横截面上均具有与胀管部中心轴线距离最远的最远点和距离最近的最近点,铜管就能更轻松的被胀针胀开,实现胀管作业,胀管过程十分省力,且操作简单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胀管部的任意横截面均为椭圆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胀管部外侧面开有沿着胀管部长度方向设置的扩管槽,在所述胀管部的任意横截面上扩管槽都位于最远点与最近点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胀管部外表面还设有两条互相对称的螺旋槽。两条互相对称螺旋槽的设置,减少了胀管部与管子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胀管部自动胀入铜管,减少胀管时手动压入管子的力。
作为优选,所述胀管部上靠近大端位置开有退刀槽。当胀管过程完成后,退刀槽的设置能使胀管部更容易与铜管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胀管部的任意横截面上与胀管部中心轴线距离最远点和最近点之间的横跨角度为45-125°。所述最远点与最近点之间的横跨角为胀管部的任意横截面上最远点、胀管部的中心轴线、最近点三者形成的角度。横跨角度大能提高胀管时的稳定性,横跨角度太小不好控制将胀针压入铜管的压入力,当压入力太大时胀针容易较快深入铜管,铜管会对胀针产生较大的阻力,从而导致电动工具过载而无法继续胀管。
作为优选,所述胀管部上的大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朝向连接部的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固定套,所述连接部套在固定套内并与固定套固定连接。固定套能够使挡板与连接部之间的连接结构更为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胀管部与挡板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部为正六棱柱结构,所述连接部上设有防止连接部脱离电动工具的槽孔。连接部设置成正六棱柱结构,能够避免胀针在电动工具中打滑,本实用新型安装使用的电动工具为电钻。在连接部安装在电动工具上时,槽孔能够卡在电动工具的输出端,电动工具带动胀针转动时能防止胀针脱离电动工具,提升使用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华市威科工贸有限公司,未经金华市威科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0947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汤煲上下壳铆合机
- 下一篇:涨圆系统以及涨圆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