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重载型前桥工字梁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06199.6 | 申请日: | 2017-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91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 发明(设计)人: | 于建蕾;张海英;王俊伟;王定华;刘鸿志;张翔;王洪伟;李涛;李刚;钱收云;章柯;徐磊;史为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B35/00 | 分类号: | B60B3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尚世浩 |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载 前桥 工字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重载型前桥工字梁。
背景技术
工字梁是汽车前桥上的重要承载部件,一般采用锻造成型,其两端拳部与前桥轮端连接,中间对称设有板簧支座,用于与板簧连接。
目前所用的工字梁结构。该工字梁为前后左右对称结构,两端拳部前后各有一个限位凸台。
现有技术的工字梁结构承载能力较差,不能满足重载型工程车的使用要求;工字梁采用二级落差,且板支座截面和中间工字截面高度大,导致整车离地间隙小,而重载型自卸车一般在工地使用,路况差,这会导致前桥工字梁推土、磕碰等问题;工字梁两端拳部与工字梁轴颈之间的连接过渡采用较大的R角,导致拳部强度降低;工字梁整体应力分布不均,中间强,两端弱,局部刚度较大,导致整车平顺性和舒适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工字梁承载能力弱、刚度差的问题,满足重型自卸车的使用要求。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载型前桥工字梁,其包括:位于中部的主体部分、位于两侧的拳部和连接所述主体部分和所述拳部的颈部,其中:所述主体部分的上下表面相平行,且所述主体部分上安装有板簧支座,所述板簧支座的截面宽度大于所述主体部分的截面宽度;所述拳部处的孔径外壁呈倾斜布置;且所述颈部为平直线段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拳部处的孔径外壁的上端的直径小于其下端的直径。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主体部分的横截面呈工字型,且所述主体部分的横截面上下部分具有相同的宽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颈部的横截面呈矩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级落差设计,降低工字梁落差;取消二级落差,工字梁底部成平行姿态,增大了前桥的离地间隙,改善通过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剖视图;
图5为图2中C-C剖视图;和
图6为拳部和颈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前桥工字梁1;主体部分11;拳部12;颈部13;板簧支座14;孔径外壁1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载型前桥工字梁1,其包括:位于中部的主体部分11、位于两侧的拳部12和连接所述主体部分11和所述拳部12的颈部13,其中:所述主体部分11的上下表面相平行,且所述主体部分11上安装有板簧支座14,所述板簧支座14的截面宽度大于所述主体部分11的截面宽度;所述拳部12处的孔径外壁15呈倾斜布置;且所述颈部13为平直线段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拳部12处的孔径外壁15的上端的直径小于其下端的直径。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主体部分11的横截面呈工字型,且所述主体部分的横截面上下部分具有相同的宽度。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颈部13的横截面呈矩形。
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级落差设计,降低工字梁落差;取消二级落差,工字梁底部成平行姿态,增大了前桥的离地间隙,改善通过性。
便于增大拳部主销孔孔径,同时拳部横截面为非等截面,上边细,下边粗,即上端的直径小于其下端的直径,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拳部与工字梁连接位置的颈部采用平直结构,增强其抗扭性能。
本实用新型便于采用等应力设计,对工字梁主要截面参数进行优化,如剖面A-A,B-B,C-C所示,可解决工字梁局部刚度较大的问题,改善整车平顺性和舒适性;加大工字截面和板簧安装座截面处的截面尺寸,提高承载能力。
本实用新型增大了工字梁的承载能力及刚度,满足重型自卸车的使用要求;降低了工字梁的落差,改善了整车通过性,使汽车能应对更加复杂的行驶工况;提高了拳部的承载能力和抗扭转能力,满足拳部超载和紧急制动时的使用要求;通过等应力设计,解决工字梁整体应力分布不均,局部刚度较大的问题,改善整车平顺性和舒适性;拳部主销孔处采用上细下粗的结构,提高工字梁端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应了解本实用新型所要保护的范围不限于非限制性实施方案,应了解非限制性实施方案仅仅作为实例进行说明。本申请所要要求的实质的保护范围更体现于独立权利要求提供的范围,以及其从属权利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061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