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控制斜拉索空间振动的摆式杠杆质量阻尼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05808.6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126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刘斌;汪正兴;文望青;王波;刘振标;柴小鹏;瞿国钊;夏正春;印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9/16 | 分类号: | E01D19/16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黄行军 |
地址: | 43006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杆 斜拉索 转动连接 转轴 本实用新型 空间振动 质量阻尼 阻尼器 转动 杠杆 控制技术领域 产生阻尼力 连接杆中部 减振效果 桥梁振动 转轴转动 桥面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控制斜拉索空间振动的摆式杠杆质量阻尼器。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设有用于和斜拉索连接的连接部,另一端设有阻尼器,所述第一连接杆中部转动连接第一转轴,所述阻尼器被设置成在所述第一连接杆绕所述第一转轴转动时产生阻尼力;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另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一个支座,所述支座用于与桥面固定。本实用新型中斜拉索面内振动时,斜拉索的振动通过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二连接杆转动,将第一连接杆的连接部与斜拉索设置为转动连接,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二连接杆转动的幅度将更大,因而起到更好的面内减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振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控制斜拉索空间振动的摆式杠杆质量阻尼器。
背景技术
斜拉索的振动问题是大跨度斜拉桥结构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经过研究发现:由于斜拉索的初始阻尼比非常小,通过附加阻尼装置提高斜拉索的阻尼比,可以有效的控制各种常见的斜拉索振动形式。斜拉索的主要振动形式为各种风致振动,一般将拉索在竖向投影面内的振动形式称为面内振动,将垂直于该投影面的振动形式称为面外振动。由于斜拉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来流风的方向,当来流风与大桥的轴线有一定的夹角,斜拉索即产生同时包含面内振动和面外振动的空间振动,索内任一点的运动轨迹为椭圆形,且面内振动位移一般大于面外振动。
目前的斜拉索阻尼器中,以斜拉索面内振动控制为主,面外控制效果一般。如不能很好的解决该问题,安装了阻尼器之后斜拉索将会表现出以面外振动为主的振动问题,同样会影响桥梁结构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研发一种能同时对斜拉索面内和面外振动进行控制且构造简单的阻尼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斜拉索空间振动的摆式连接杆质量阻尼器,能同时对斜拉索面内和面外振动进行控制,且振动控制效果好、构造简单、结构安全可靠、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控制斜拉索空间振动的摆式连接杆质量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上端设有用于和斜拉索连接的连接部,下端设有阻尼器,所述第一连接杆中部铰接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阻尼器被设置成在所述第一连接杆绕所述第一转轴轴线转动时产生阻尼力,所述的第一转轴可绕自身轴线转动地穿设于第一连接杆上,其轴线与第一连接杆轴线垂直相交;
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可绕第一转轴轴线转动地套设于第一转轴上,另一端铰接连接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轴线与第一转轴轴线平行,所述第二转轴固定连接一个支座,所述支座用于与桥面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斜拉索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包括轴承,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轴承与所述斜拉索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三分之二高度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轴为深沟球轴承。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器为粘性剪切型阻尼器。
进一步的所述阻尼器包括固定在第一连接杆下端的齿轮和固定在桥面上的底座;所述的齿轮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连接杆的下端;所述的底座上设置有与齿轮啮合的倾斜齿条;所述的齿条远离支座的一端高于靠近支座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中摆式连接杆质量阻尼器以固定设置的第二转轴为中心处于力矩平衡状态。斜拉索面外振动时,斜拉索的振动通过面外连接杆放大后传递至阻尼器,实现面外减振效果。斜拉索面内振动时,斜拉索的振动通过第一连接杆直接传递至阻尼器和通过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二连接杆转动后传递至阻尼器,实现面内减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058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