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05434.8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698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李水生;谭立新;周帅;邓广;俞准;傅炎朝;蓝成琦;刘世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04 | 分类号: | E04H1/04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5 | 代理人: | 宁星耀 |
地址: | 41000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大空间 住宅楼 装配式 卫生间单元 楼板 厨房单元 固定区域 本实用新型 大空间区域 工序费用 固定设置 建筑建造 建筑市场 建筑外墙 连接节点 接受度 结构墙 内墙板 插槽 分隔 吊装 卧室 餐厅 客厅 分割 客户 灵活 运输 自由 配合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包括楼板和建筑外墙,还包括卫生间单元体和厨房单元体,楼板包括固定区域和可变大空间区域,楼板的固定区域设有与卫生间单元体和厨房单元体配合的插槽。本实用新型的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除固定设置卫生间单元体和厨房单元体的固定区域外,其余均为可变大空间区域,可根据需求将其自由分割成卧室、客厅、餐厅等,如通过内墙板灵活分隔,由此可以简化PC构件和减少结构墙、板、柱之间繁杂连接节点,减少构件数量,降低运输、吊装等工序费用,大幅降低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的建筑建造成本,提升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在建筑市场中的适应性和客户接受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厂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兴起是我国建筑市场进入一个重要转型期的标志,相对于传统现浇混凝土建筑而言,装配式建筑的承重梁、结构柱、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主要构件都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方式进行建造实施,装配式建筑既可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可提升建筑的质量和性能,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现代化的建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化生产来替代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低效率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具有结构质量高、建造速度快、环境污染小、工程造价低等显著优势,是未来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央有关部门专门发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文)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然而当下的PC装配式建筑方式的工程质量、进度、成本在住宅建筑市场中并不占优势,其设计、生产、施工不成体系,市场推广难度大。具体表现为在目前以现浇为主的住宅建筑市场中并没有显现出优势,住宅户型空间狭小,空间变化多样性,构件之间的连接节点繁杂,加大了结构体系之间的相互制约,造成PC构件的多规格,这给运输、吊装等工序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大幅增加成本和影响工期,消减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增大推广的阻力。
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如何提供一种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以简化构件和减少结构墙、板、柱之间繁杂连接节点,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在建筑市场中的适应性和客户接受度,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以简化构件和减少结构墙、板、柱之间繁杂连接节点,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在建筑市场中的适应性和客户接受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大空间装配式住宅楼,包括楼板和建筑外墙,还包括卫生间单元体和厨房单元体,所述楼板包括固定区域和可变大空间区域,所述楼板的固定区域设有与卫生间单元体和厨房单元体配合的插槽。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卫生间单元体和厨房单元体采用轻质材料制成。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包括外置式楼梯单元,建筑外墙与楼梯单元的连接处设有进出通道,由楼板和建筑外墙构成的多个楼层通过进出通道和楼梯单元相互连通。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楼板包括预制底板、以及横向凸设在预制底板上的负弯矩肋,所述预制底板和负弯矩肋均采用UHPC材料制成。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负弯矩肋的宽度与所述预制底板的宽度一致;和/或,所述负弯矩肋与所述预制底板一体制成。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设在预制底板上且与负弯矩肋连接的纵向肋,所述纵向肋采用UHPC材料制成。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负弯矩肋、所述预制底板与纵向肋一体制成。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设在预制底板上表面的混凝土顶板,混凝土顶板包覆预制底板上表面除负弯矩肋以外的区域,混凝土顶板的顶部与负弯矩肋的顶部平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0543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