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专用于微电流刺激的耳夹电极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03737.6 | 申请日: | 2017-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261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 发明(设计)人: | 孙聪;毛守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资联虹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H39/00 | 分类号: | A61H39/00;A61N1/36;A61N1/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徐瑛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夹体 耳夹电极 佩戴 本实用新型 通电导线 导电件 电极片 微电流 夹头 针刺 弹性连接件 可旋转活动 有效缓解 缓冲层 刺激 导电 耗材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用于微电流刺激的耳夹电极,包含有第一夹体、第二夹体及通电导线,所述第一夹体和所述第二夹体通过弹性连接件可旋转活动相连接,分别连接有通电导线;所述第一夹体的夹头内侧设有一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完全设于一导电件内,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夹体的夹头内侧通过导电的缓冲层相连。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目前耳夹电极在佩戴时使人产生强烈针刺感,造成佩戴不适,需要使用耗材昂贵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佩戴舒适,可有效缓解耳夹电极产生的针刺感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专用于微电流刺激的耳夹电极。
背景技术
市场上的微电流刺激仪专用耳夹为普通夹体,一般由不锈钢电极片组成,耳夹的实际贴合度不适,过松或者过紧都会影响治疗效果;且需要配套棉贴导电液等耗材使用,操作不够方便,耗材价格昂贵;其次,长时间的使用会导致电极片的锈蚀及污垢的形成。从而减低了耳夹使用寿命,严重则影响实际治疗效果,有一定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用于微电流刺激的耳夹电极,解决了目前耳夹电极在佩戴时使人产生强烈针刺感,造成佩戴不适,需要使用耗材昂贵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佩戴舒适,可有效缓解耳夹电极产生的针刺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具有低功耗,便携式,小型化等优势,不仅具有通经活络,调理气血,祛淤止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处方理疗效果,使用起来也更为方便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专用于微电流刺激的耳夹电极,包含有第一夹体、第二夹体及通电导线,所述第一夹体和所述第二夹体通过弹性连接件可旋转活动相连接,分别连接有通电导线;所述第一夹体的夹头内侧设有一电极片,所述电极片完全设于一导电件内,所述导电件与所述第一夹体的夹头内侧通过导电的缓冲层相连。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导电件完全包裹所述电极片,并通过缓冲层分别连于所述第一夹体、第二夹体的夹头内侧,所述导电件取代传统医疗器械中浸有导电液的海绵套,可以直接使用,方法也更简便,利用外力分离所述第一夹体和所述第二夹体的夹头放置在被刺激部位,之后利用所述弹性件的弹性回复力夹紧在被刺激部位,解决了目前耳夹电极在佩戴时使人产生强烈针刺感,造成佩戴不适。
常用的电极片一般包裹在浸有导电液的海绵套内,需要频繁更换且清洁繁琐,采用一导电件,不仅具有与海绵套等效的作用,还可以节约耗材,优选地,所述导电件为导电硅胶层,单纯的硅胶层不具有导电特性,对硅胶层与其它具有导电能力的材质进行工艺优化,且硅胶材质的使用也不会锈蚀的现象,使用寿命也更长,对于耳夹的夹紧舒适度更宜。
优选地,所述导电硅胶层的各个面之间均为圆滑的曲面过渡连接;避免面与面之间的连接为一尖锐的棱,降低人体使用时的舒适程度。
在实际使用时,所述通电经常被弯曲或是被拉扯,进而导致所述通电导线与所述第一夹体和/或所述第二夹体连接松动,优选地,所述第一夹体、所述第二夹体的夹尾端部均设有防拉扯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用于紧固所述通电导线。
优选地,所述第一夹体、所述第二夹体的夹尾外侧上设有防滑纹路;所述防滑纹路便于在实际操作时耳夹的夹紧闭合与打开,防止所述第一夹体和/或所述第二夹体的外表面过于光滑而不能正常使耳夹电极打开或闭合。
优选地,所述缓冲层为一微型弹簧片,所述微型弹簧片固定连于所述夹头内侧的缓冲腔内;在所述电极片和所述第一夹体/所述第二夹体之间设置缓冲层,避免电极片的物理位置单一,也有利于所述导电硅胶层贴合刺激人体部位。
优选地,所述弹性连接件为弹簧转轴,所述弹簧转轴价格经济,易于采购,提供一种可以使两个相对的所述夹头连续性的变化角度,也可以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具有回复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资联虹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武汉资联虹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037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