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网板式粉体流换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302706.9 | 申请日: | 2017-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5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蒋正坤;田奎;谢家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协宏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9/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于翠环 |
地址: | 215100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板式 粉体流 换热器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网板式粉体流换热器,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对应设置的进料仓、传热板组以及下料仓,所述进料仓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传热板组设置有上下两组包括第一传热板组和第二传热板组,所述第一传热板组和第二传热板组内分别设置有换热板片包括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下分离设置,所述第一换热板片依次排列设置有两组并呈倒V字型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传热板组内,所述第二换热板片依次排列设置有两组并呈V字型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传热板组内。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粉体物料的干燥、冷却或加热,间壁式干燥、加热、冷却物料,使粉体物料得以干燥、加热及冷却,无废气排放,能耗低,运行成本低。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适用于粉体冷却、粉体加热或粉体干燥的一种网板式粉体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在化工、建筑材料、塑料行业及生物材料行业中,很多颗粒原料需要经过干燥、冷却或加热之后才能投入工业生产。比如干燥工艺,需要通过加热去除原料中的水分,以获得规定含湿量的固体物料或进一步加工的需要。另外干燥后的物料也便于运输和贮存,可以将稻谷及油菜籽干燥到一定湿含量以下,以防霉变。但这些物料的干燥自然干燥远不能满足工业及实际生产发展的需要,各种机械化干燥设备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在化肥领域内,化肥包装入库前需要进行冷却,以防止结块。此外,在淀粉、石灰或其它粉体加工制造领域,常常通过加热物料进行热处理改性,会对物料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使用效果欠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粉体物料的干燥、冷却或加热,间壁式干燥、加热、冷却物料,使粉体物料得以干燥、加热及冷却,无废气排放,能耗低,运行成本低的网板式粉体流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网板式粉体流换热器,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对应设置的进料仓、传热板组以及下料仓,所述进料仓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传热板组设置有上下两组包括第一传热板组和第二传热板组,所述第一传热板组和第二传热板组内分别设置有换热板片包括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上下分离设置,所述第一传热板组内设置有多个第一换热板片,所述第一换热板片依次排列设置有两组并呈倒V字型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传热板组内,所述第二传热板组内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板片,所述第二换热板片依次排列设置有两组并呈V字型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传热板组内,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的内侧共同形成一个菱形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进料仓内两侧分别设置有引流板,两侧的所述引流板的下端部向内倾斜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换热板片由两张金属板片叠加在一起,通过激光穿透焊接在一起,然后板片之间通过高压流体进行膨胀而形成内部换热通道,所述换热板片侧边分别对应设置设置有上方的出管口和下方的进管口。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外侧设置有上部向内倾斜的第一物料隔离栅。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板片的外侧设置有下部向内倾斜的第二物料隔离栅。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菱形结构处设置有一个菱形的第三物料隔离栅。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进管口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传热板组的壳体并对应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进口集管,所述第一换热介质进口集管上对应设置有第一传热介质进口,多个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出管口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传热板组的壳体并对应设置有第一换热介质出口集管,所述第一换热介质出口集管上对应设置第一传热介质出口,所述第一传热板组的壳体上在还对应设置有一个第一进气口和两个第一出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位于第一换热介质进口集管上方并位于第三物料隔离栅内,所述第一出气口位于第一换热介质出口集管两侧并位于第一传热板组的壳体内壁与第一物料隔离栅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协宏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协宏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027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私家车位管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效的珩磨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