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防护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302245.5 | 申请日: | 2017-09-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0365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张力友;于勇;范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护挡板 安全壳 导流段 非能动 导出系统 防护装置 气体流动 导流孔 换热器 加速段 分体式连接结构 系统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 换热器管束 内部换热器 冷却效果 氢气爆炸 竖直延伸 向下延伸 烟囱效应 飞射物 反应堆 内壁 养护 外围 维修 运输 打击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防护装置,涉及反应堆非能动系统技术领域,其包括有换热器和设置在该换热器外围四周处的防护挡板。其中防护挡板其向上竖直延伸有上部导流段和向下延伸的下部加速段,上部导流段其上开设有便于气体流动的导流孔;本方案通过设置有防护挡板,使得防护挡板与安全壳内壁之间形成有烟囱效应,以及通过在上部导流段其上开设有便于气体流动的导流孔,都可以有效增加原有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的冷却效果;上部导流段和下部加速段与防护挡板之间采用分体式连接结构,可以方便整个装置的运输安装及针对内部换热器组的维修养护。同时,防护装置增强了换热器管束对于氢气爆炸冲击及飞射物打击的抵御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堆非能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开展了非能动技术的研究,其中以非能动安全先进核电厂AP1000第三代核电机组为代表。
美国AP1000的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采用非能动方式把安全壳内的热量散发到最终热阱-大气。正常运行工况下,空气从安全壳屏蔽构筑物顶部入口进入,流过下降通道后又反向通过上升流道,带走安全壳容器壁传递的热量,最后从烟囱排至环境。在安全壳上方设置有重力注水箱。接到安全壳高压力信号后,系统自动启动,只需开启三个常关隔离阀中的任何一个,不需其他动作即可启动系统。系统的启动也可由操纵员在主控室或远程停堆工作站手动启动。亦有以换热器作为非能动安全壳排热装置的系统(例如中国“华龙一号”堆型)。这种非能动换热系统主要利用流体两端受热不同产生的密度差工作。在安全壳发出压力警报后,开启管路阀门,流体即可被密度差推动进行自然循环换热,将安全壳中的热量排入换热水箱,进而排出大气。
对于换热器式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设置相应的防护装置,可以显著增强换热器管列对于氢气爆炸冲击及飞射物打击的抵御效果,提高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可以更进一步地满足我国核安全法规HAF102(2016)《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中规定的严重事故下保持安全壳完整性和保障安全壳排热的要求,同时满足EUR(欧洲用户要求)和URD(美国用户要求文件)中关于要保证超设计基准事故下安全壳的排热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发生事故时能够保证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顺利运行和保证其完整性的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防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防护装置,包括换热器,所述防护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换热器外围四周的防护挡板,所述防护挡板设有向上竖直延伸的上部导流段和向下延伸的下部加速段,所述上部导流段上开设有便于气体流动的导流孔。
进一步,所述防护挡板和上部导流段以及下部加速段之间采用铰链或活页装置进行相连。
进一步,所述防护挡板采用多个单体挡板进行拼接于一体的分体式连接结构,其中相邻单体挡板之间通过铰链进行连接。
进一步,所述导流孔采用呈折流板形的开孔结构。
进一步,所述导流孔采用呈百叶窗形的开孔结构。
进一步,所述导流孔采用呈多孔材质的材料制作而成。
进一步,所述上部导流段和下部加速段分别对应设置有非能动消氢装置组。
进一步,所述下部加速段采用密实挡板设计。
进一步,所述防护挡板通过固定连接装置固定安装在换热器平台上。
进一步,所述防护挡板、上部导流段和下部加速段采用不锈钢材质制作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3022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