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车门延时安全打开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273005.7 | 申请日: | 2017-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386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6 |
| 发明(设计)人: | 张海松;姚婷;梁方英;姜亚东;陈奇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E05B81/64 | 分类号: | E05B81/64;E05B77/00;B60R16/023;B60Q9/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李久林 |
| 地址: | 31005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主控制模块 本实用新型 汽车车门 拉起 延时 红外人体感应模块 发送 语音预警模块 安全距离 安全状态 车门开启 感应模块 开门拉手 锁闭信号 延时模块 中控门锁 检测车 门拉手 门锁 门内 内开 车身 交通事故 拉手 开门 安全 检测 汽车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车门延时安全打开系统,包括:检测车内开门拉手被拉起信号的门内拉手感应模块;接收开门拉手被拉起信号的主控制模块;通过延时模块与主控制模块连接,接收主控制模块发送的门锁锁闭信号的中控门锁模块;与主控制模块连接,检测车身安全距离内是否有行人或车辆的红外人体感应模块;接收主控制模块发送的车门开启安全状态的语音预警模块。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避免汽车开门时造成不必要交通事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延时安全打开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普及的同时,车辆安全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重视,近年来,屡屡发生车辆开门时车门和后方接近的自行车、摩托车发生碰撞的事故,对自行车、摩托车驾驶员造成致命伤害,甚至死亡,其原因就是由于驾乘人员开门下车时不注意观测后方车况,突然打开车门,未提醒后方接近车辆注意避让,导致车门和后方来车发生碰撞。造成人员伤亡和一定的经济损失,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社会性大问题。
汽车车门门锁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车内每个车门处均设有车门锁以及相应的用于开锁的车门把手,并且,所有车门锁由中控门锁模块进行控制,通过中控门锁模块装置控制所有车门锁的开启或锁闭。
因此,通过控制汽车车门锁,使汽车车门延时打开,进而直观提醒下车者确认是否安全,是一种能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手段。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汽车开门时造成不必要交通事故的汽车车门延时安全打开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车门延时安全打开系统,包括:检测车内开门拉手被拉起信号的门内拉手感应模块;接收开门拉手被拉起信号的主控制模块;通过延时模块与主控制模块连接,接收主控制模块发送的门锁锁闭信号的中控门锁模块;与主控制模块连接,检测车身安全距离内是否有行人或车辆的红外人体感应模块;接收主控制模块发送的车门开启安全状态的语音预警模块。
作为优选,包括:与主控制模块连接检测当前车速的车速感应模块,主控制模块根据当前车速生成系统开关信号。
作为优选,红外人体感应模块安装在汽车后视镜上。
本系统在车内有人开锁下车时,强制延迟开锁,并听过红外人体感应模块检测汽车安全距离内是否有行人或车辆,能有效降低汽车开门风险。并且,本系统可高度集成化,安装时不需要破坏汽车原有线路,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的优选实施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车门延时安全打开系统,包括:检测车内开门拉手被拉起信号的门内拉手感应模块1;接收开门拉手被拉起信号的主控制模块2;通过延时模块3与主控制模块2连接,接收主控制模块2发送的门锁锁闭信号的中控门锁模块4;与主控制模块2连接,检测车身安全距离内是否有行人或车辆的红外人体感应模块5;接收主控制模块2发送的车门开启安全状态的语音预警模块6;与主控制模块2连接检测当前车速的车速感应模块7,主控制模块2根据当前车速生成系统开关信号。
本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车速感应模块7检测汽车速度的,当车速小于7km/h时,触发系统工作,主控制模块2激活红外人体感应模块5进行工作,当红外感应模块5检测到后方有人时,立即向主控制模块2发送一个有人的信号,当车内乘员拉动内门把手时候,车内门拉手感应模块1感应到乘员有开门动作,主控制模块2向延时模块3发出指令,延时模块3使中控门锁模块4不会立马将车门打开,同时语音预警开门有危险,请注意查看是否安全,延时3秒结束后,车门便可以被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730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