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光学部打孔的人工晶状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43199.6 | 申请日: | 2017-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521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吕明;高静;冯凯;侯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爱晶伦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F2/16 | 分类号: | A61F2/1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部 后表面 人工晶状体 打孔 该人工晶状体 虹膜 凹曲面形 光滑连接 瞳孔阻滞 眼疾病 支撑 损毁 通孔 植入 流动 | ||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学部打孔的人工晶状体,包括;圆形的光学部、与光学部光滑连接的支撑部,所述光学部的后表面呈凹曲面形,所述光学部的后表面与所述支撑部的后表面曲率半径相同,所述光学部上设有通孔。该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既可以避免损毁虹膜,又可以方便眼内房水的流动与黏弹剂的清除,避免因瞳孔阻滞引起的眼疾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晶状体,尤其涉及一种光学部打孔的人工晶状体。
背景技术
目前,近视是全球屈光不正中发生率最高的类型,据调查,在亚洲部分地区儿童和青少年中患近视的比例达70%以上,而且有发病年龄提前、发生率增高的趋势。当近视进展为病理性近视时更有可能引起视网膜病变,有失明的风险。目前改变晶状体屈光度的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激光切削眼角膜以解决近视问题,但该方法不可逆,且对于高度近视人群,采用激光技术很有可能造成术后眼角膜过薄、眼角膜前表面形态改变过多,造成视觉质量不满意。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知道各种后房晶状体眼内透镜。这些透镜被直接植入到眼睛晶状体与虹膜之间的眼后房区域。这些透镜的一个缺点是需要利用虹膜周边切除术,允许液体从眼睛的后房流动到眼睛的前房。现有技术要求利用没有虹膜切开术的植入。已知透镜的另一个缺点是对透镜光学部分尺寸的限制。现有技术要求有大的光学部分透镜。现有技术还要求有这样结构的透镜,它并不干扰眼睛中液体的流动形式,与此同时要求有这样的结构,它可以保持眼睛内指定的位置。典型的已知透镜利用这样的触觉,它横跨眼睛的前房并啮合睫状体的相对部分而使透镜固定在合适的位置。其他的透镜利用虹膜对透镜产生中心力。在光学区中心打孔的有晶体眼后房屈光晶体,有利于房水循环,与光学区不打孔的晶体相比,医生在植入术前无需进行虹膜周边切除术,可使手术更方便快捷,术后眼压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因植入人工晶状体导致眼内液体从后房流入前房受阻问题以及采用虹膜周边切除术带来疾病隐患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学部打孔的人工晶状体,该人工晶状体的植入既可以避免损毁虹膜,又可以方便眼内房水的流动与黏弹剂的清除,避免因瞳孔阻滞引起的眼疾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光学部打孔的人工晶状体,包括;圆形的光学部、与光学部光滑连接的支撑部,所述光学部的后表面呈凹曲面形,所述光学部的后表面与所述支撑部的后表面曲率半径相同,所述光学部上设有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设于光学部的中心位置,这样更利于眼内后房的液体流入到前房后,兼顾到前方所有部位的滋润。
作为优选,通孔的直径为0.30~0.40mm,通孔直径太大,会对人工晶状体的成像质量、视觉效果有影响,通孔直径太小,不利于液体的流动,(堵塞)进一步优选,通孔直径优选为0.36mm。
作为优选,所述光学部和所述支撑部的后表面曲率半径为9~11mm。该范围内的曲率半径与人类自然晶体前表面曲率半径大致相同,这样能够保证人工晶状体很好地贴合到人类自然晶体表面。
作为优选,所述光学部的直径为4.0~6.0mm。
作为优选,所述人工晶状体的总长度为10~13mm。
作为优选,所述光学部的前表面呈凹曲面形时,所述光学部的中心厚度为0.01~0.2mm。进一步优选,所述光学部的中心厚度为0.1mm。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部的宽度为4.5~6.5mm,所述支撑部的厚度为0.15~0.3mm。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部的外部还连接有与所述支撑部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不相同的另一支撑部。另一支撑部的接入,可以避免因眼内人工晶状体的光学部401前表面碰到角膜内表面层而导致的角膜疾病,甚至失明。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爱晶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爱晶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431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