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相扁线电机定子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238501.9 | 申请日: | 2017-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5597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峰;吴建华;朱松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3/04 | 分类号: | H02K3/04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王鹏举 |
| 地址: | 323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条 定子铁芯 容纳 电机定子 定子绕组 接脚位置 绕组单元 相绕组 错开 扁线 插槽 接脚 焊点 本实用新型 焊接可靠度 首尾相接 星形连接 周围空间 并联 内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相扁线电机定子,包括有环形的定子铁芯以及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定子绕组;定子绕组包括有并联的两个绕组单元,每个绕组单元包括有以星形连接的3个相绕组,每个相绕组由23个导条首尾相接构成;定子铁芯内壁具有48个插槽,插槽沿定子铁芯半径方向上共具有容纳6层容纳部;至少一端位于第3、第4层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与位于第1、第2层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位置相互错开;至少一端位于第3、第4层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与位于第5、第6层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位置相互错开,使得每个焊点周围空间更大,提高了焊接可靠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结构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电动车辆的三相电机的定子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扁线电机需要多个形状不同的铜材导条拼接起来然后再将各个铜材导条首尾焊接形成完整的绕组线圈,然而由于构成线圈的多个导条之间存在较多数量的焊点,且由于需要焊接和不需要焊接的导条之间的距离没有明显差异,不管人工焊接或是使用自动化焊接自动焊接,均存在焊错或者将三个以上导条由一个焊点焊接到一起的情况,在焊接完成之后需要对焊接逐个进行检查,费时费力。通过结构的改进降低绕组线圈的生产难度和成本是本领域实用新型人的迫切愿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焊接,避免导条之间误焊接的三相电机定子。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之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三相扁线电机定子,包括有环形的定子铁芯以及安装在定子铁芯上的定子绕组;
所述定子绕组包括有并联的两个绕组单元,每个绕组单元包括有以星形连接的3个相绕组,每个相绕组由23个导条首尾相接构成,每个相绕组的一端端部连接有引出线,属于同一个绕组单元的3个相绕组的另一端端部之间通过中性线连接;
所述定子铁芯内壁具有48个沿定子铁芯周向等距排列的用以容纳所述定子绕组的插槽,各个插槽的开口朝向定子铁芯的中心;
所述插槽沿定子铁芯半径方向上共具有容纳6层所述导条或引出线或中性线的容纳部,6层所述容纳部自内而外定义为第1-6层容纳部;每个所述导条分布在两相邻的两层容纳部上;
相连接的两个导条之间,或者相连接的导条与引出线之间,或者相连接的导条与中性线之间的两个接脚位于定子铁芯的半径方向上;
至少一端位于第3、第4层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与位于第1、第2层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位置相互错开;至少一端位于第3、第4层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与位于第5、第6层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位置相互错开。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条在结构上包括有一个整体呈U形的转折部,一体连接在转折部两端的两个连接臂,以及一体连接在连接臂外端部的接脚;两个相连的导条之间通过在接脚端面焊接实现电联接;所述引出线和中性线的端部也具有接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导条的转折部包括有两个平行的直臂部以及一体连接在两个直臂部之间的V形部,所述V形部中间位置具有一个弯折部,所述导条位于弯折部两侧的两部分分别位于两个圆周上,两个圆周的半径之差刚好为导条的厚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位于第3、第4层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与位于第1、第2层及第5、第6容纳部内的导条的接脚位置相互错开,使得每个焊点周围空间更大,提高了焊接可靠度。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绕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绕组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个相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引出线和第二引出线安装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方正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385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