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三段式埋氧层的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15981.7 | 申请日: | 2017-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2586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毛光;解磊;代刚;钟乐;彭勇;吕秋叶;杨任花;刘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9/06;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蒋斯琪 |
地址: | 621999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埋氧层 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本实用新型 三段式 隔离 衬底 三段式结构 漏电 浮体效应 漏电通道 有效抑制 耗尽型 体接触 相分离 正电荷 晶体管 背栅 电阻 三段 源漏 源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具有三段式埋氧层的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该晶体管的埋氧层为三段式结构,body下面的BOX与源漏两端处BOX相分离,同时这三段BOX又将有源区和衬底相隔离;与传统SOI工艺相比,本实用新型body处的BOX离衬底底部更近;同时在源、漏两端底部加入P+层,从而使源、漏两端与BOX层隔离。基于上述结构,即使BOX中累积的正电荷达到一定程度,由于源、漏两端被隔离,漏电通道也形成不了,从而有效杜绝了背栅漏电;源、漏两端的P+作为体引出,不仅有效抑制了部分耗尽型SOI器件的浮体效应,而且也降低了器件的体接触电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器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一种具有三段式埋氧层的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背景技术
绝缘体上的硅(SOI,Silicon on Insulator)是一种经过处理的特殊的硅片,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在衬底层和有源层之间埋入绝缘层(一般是SiO
如图1所示,传统SOI MOSFET结构中,当埋氧层(BOX,buried oxide)中累积的正电荷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产生较大的电压时,会在埋氧层和body的接触处形成反型沟道。由于源、漏两端和埋氧层接触,这样就会形成漏电通道,造成器件的开启,从而影响电路的性能。
目前现有的技术中,以Sandia国家实验室的BUSFET为代表可以解决SOI MOSFET的漏电现象。但是,如图2所示,BUSFET的非对称结构给电路设计带来了诸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三段式埋氧层的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该晶体管结构对称,能有效解决背栅漏电的three-part SOI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结构对称、背栅不漏电的three-part SOI场效应晶体管不仅降低了电路的功耗,而且给电路设计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具有三段式埋氧层的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底部为作为支撑层的硅底层(1)和埋氧层(2);所述硅底层(1)的上表面中间有一个凹槽,凹槽内生长有一段埋氧层(2),在凹槽两侧的硅底层(1)的上表面还分别生长有埋氧层(2),一共三段埋氧层(2);位于凹槽内的埋氧层(2)上为硅顶层,位于硅底层(1)的上表面另两段埋氧层(2)的上面生长有P+层(3),P+层(3)上端分别为源极(4)和漏极(5)。
上述晶体管结构的制备方法,如下:
(a)准备一普通硅的wafer,利用光刻技术刻蚀掉上层的硅;
(b)利用掩模板,硅片的中间位置(未来body处的下方)刻蚀出一个凹槽;
(c)在步骤(b)所得的结构上生长一层氧化层,使得硅片的凹槽内和硅片上表面分别生长有氧化层,所述氧化层作为埋氧层(BOX层,Buried Oxide);
(d)然后在氧化层上进行外延生长,通过控制生长时间使Si片变成一个新的wafer;
(e)在步骤(d)所得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离子注入;
所述离子注入分为两次:第一次,注入的离子能量高,时间长,从而使源漏底部形成P+区;第二次的离子注入为正常源漏区注入,从而形成源漏区。所述两次注入的离子相同,以不引入其他杂质离子为前提。同时第一次注入的离子浓度要大于有源区离子浓度1~2个数量级,从而形成P+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159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