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吸能防撞墩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15352.4 | 申请日: | 2017-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08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3 |
发明(设计)人: | 朱翔;古智钧;刘宏;刘红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F15/14 | 分类号: | E01F15/14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雷立康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能构件 防撞墩 吸能 纵向钢筋 本实用新型 箍筋 撞击能量 传统钢筋混凝土 防护技术领域 混凝土浇注 混凝土组成 建筑物安全 建筑物结构 抗撞击性能 变形吸收 大型高速 高铁列车 交通工具 结构柱 柱墩 外围 汽车 损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能防撞墩,属于建筑物安全防护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传统钢筋混凝土柱抗撞击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吸能防撞墩,其由吸能构件、纵向钢筋、箍筋和混凝土组成,所述吸能构件设在吸能防撞墩中,所述纵向钢筋设在吸能构件的外围并位于吸能防撞墩的四周,所述箍筋与纵向钢筋连接,所述混凝土浇注在吸能构件、箍筋和纵向钢筋之间,使吸能构件、纵向钢筋和箍筋连为一体。本实用新型可设在易遭受撞击的建筑物结构柱的柱墩部位,当受到高铁列车、汽车等大型高速交通工具撞击时,所述吸能防撞墩内部的吸能构件可通过变形吸收部分撞击能量,从而减轻了撞击能量对结构柱的损害起到保护作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吸能防撞墩,属于建筑物安全防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各种车辆、船舶的数量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碰撞事故也随之日益增加,尤其是工程结构遭受意外撞击而发生破坏的案例已引起广泛关注。例如重型车辆撞击桥梁的桥墩、脱轨列车撞击轨道两侧建筑物和船舶撞击桥墩等,这些已严重威胁到人员安全。例如2010年1月,广州一辆拖挂车撞断横跨北环高速的上步桥的桥墩,导致相关道路交通中断。2016年9月29日,美国新泽西州发生的脱轨列车撞击站房结构事件,造成1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目前,传统钢筋混凝土柱作为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而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其抗撞击性能不佳,一旦发生上述撞击问题,将会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即便新型复合柱被应用到结构柱中,例如钢管混凝土柱,中空夹层钢管混凝土柱和内插双H型钢钢管混凝土柱等,但是撞击过程会产生较大能量,相应的防护措施也是必须的。因此,在已有结构难以满足吸收全部碰撞能量的要求的情况下,需对传统的结构柱进行相应的加固措施,或设计一些特殊的构件作为吸能装置,来提高结构柱的抗冲击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传统钢筋混凝土柱抗撞击性能不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吸能防撞墩。该吸能防撞墩受到汽车、船舶、高铁列车等大型高速交通工具的撞击时,吸能防撞墩内的吸能构件便会发生变形,有效吸收撞击能量,从而减轻撞击能量对结构柱造成的损害,同时保证了结构柱附近人员的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吸能防撞墩,其由吸能构件、纵向钢筋、箍筋和混凝土组成,所述吸能构件设在吸能防撞墩中,所述纵向钢筋设在吸能构件的外围并位于吸能防撞墩的四周,所述箍筋与纵向钢筋连接,所述混凝土浇注在吸能构件、箍筋和纵向钢筋之间,使吸能构件、纵向钢筋和箍筋连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的吸能防撞墩为一长方体构件,宽度为建筑物结构柱宽,高度为0.5~1m,厚度为0.3~0.8m。
进一步地,所述吸能防撞墩沿宽度方向与建筑物结构柱柱墩现浇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的吸能构件由五根空心圆柱形的6008系铝合金管组成,一根铝合金管设在中心,其余4根铝合金管设在中心铝合金管的四周且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在一起;铝合金管的外圈直径为100~300mm,壁厚为3~5mm,长度为所述吸能防撞墩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纵向钢筋选用直径为16mm的HRB335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箍筋选用直径为6mm的HPB300钢筋。
进一步地,所述的混凝土强度为C20~C50。
本实用新型可设在易遭受撞击的建筑物结构柱的柱墩部位,当受到高铁列车、汽车等大型高速交通工具撞击时,所述吸能防撞墩内部的吸能构件可通过变形吸收部分撞击能量,从而减轻了撞击能量对结构柱的损害,同时对结构柱附近人员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可以很方便地安装在桥梁的桥墩、站房柱等结构柱上,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因此,与背景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防撞吸能效果好和简单易做的优点。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1535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