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工业废气的环保处理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201802.4 | 申请日: | 2017-09-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244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聚强机械五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47/02 |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娄尔玉 |
| 地址: | 52385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工业 废气 环保 处理 设备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工业废气的环保处理设备,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顶部的右侧与水箱的底端套接,所述水箱的顶部穿插有进水管,所述水箱侧表面的左侧穿插有废气管,且废气管的一端延伸至水箱内腔下方的液体水中,所述水箱的底部与出水管的进水端固定连接,且出水管的进水端与水箱底部相通,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水箱侧表面的左侧套接有输气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水箱的使用,废气管能够将工业用废气输送进水箱中,废气管插接在液体水中,从而当废气进入液体水中时,液体水能够对废气中的灰尘与颗粒进行混合,气体不溶于液体水,从水中溢出,从而能够将废气中的灰尘颗粒进行除去,出水管能够将液体水和灰尘排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工业废气的环保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化学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工业废气的排放量正不断增加,因此工业废气的污染控制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控制大气污染的最为重要的方向。
目前,在现有技术中,尤其是在化工领域中,例如塑料生产、废旧塑料处理或者是垃圾处理时,都会产生大量的生产废气,在废气中不仅存在颗粒物污染物还会存在较多的有害气体,在处理上述燃烧废气时,大多数厂家都是通过活性炭处理,然而经过一段时间,活性炭的处理效果会大大降低,需要对其更换才可以保证废气处理效果不会降低,操作极其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工业废气的环保处理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利用活性炭处理的方法无法保证处理的效果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工业废气的环保处理设备,包括固定底座,所述固定底座顶部的右侧与水箱的底端套接,所述水箱的顶部穿插有进水管,所述水箱侧表面的左侧穿插有废气管,且废气管的一端延伸至水箱内腔下方的液体水中,所述水箱的底部与出水管的进水端固定连接,且出水管的进水端与水箱底部相通,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水箱侧表面的左侧套接有输气管,所述固定底座顶部的左侧与反应釜的底端套接,所述反应釜侧表面的右侧与真空泵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输气管出气端与真空泵的进气端固定连接,所述真空泵的出气端与进气管的进气端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贯穿反应釜的顶部且延伸至反应釜内腔的下方,所述进气管的出气端位于反应釜内腔放置的反应液中,所述反应釜的顶部且位于进气管的四周均开设有溢气口,所述进气管侧表面的底部开设有气孔,所述反应釜侧表面与进液管的出水端固定连接,且进液管的出水与反应釜的侧表面相通,所述反应釜的底部与出液管的进水端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所述出水管与出液管的出水端分别与集水管侧表面顶部的左右两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反应釜的底端套接在固定底座顶部左侧的中部,且水箱套接在固定底座顶部右侧的中部。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端贯穿水箱顶部的中部,且液体水的深度为水箱内壁的高度三分之二。
优选的,所述进气管的底端贯穿反应釜顶部的中部,且反应液的深度为反应釜内壁高度的三分之二。
优选的,所述气孔的数量为二十一个,且二十一个气孔等距离开设在进气管侧表面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出液管的进水端位于反应釜底部的中部,且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水箱底部的中部。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工业废气的环保处理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水箱的使用,废气管能够将工业用废气输送进水箱中,废气管插接在液体水中,从而当废气进入液体水中时,液体水能够对废气中的灰尘与颗粒进行混合,气体不溶于液体水,从水中溢出,从而能够将废气中的灰尘颗粒进行除去,出水管能够将液体水和灰尘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聚强机械五金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聚强机械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018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