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圈养家禽的棚舍有效
申请号: | 201721201145.3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6741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3 |
发明(设计)人: | 马钊明;马耀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钊明;马耀全 |
主分类号: | A01K31/00 | 分类号: | A01K3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72 | 代理人: | 段宇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圈养 家禽 棚舍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禽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圈养家禽的棚舍。
背景技术
棚舍,是供家禽居住的场所。由于搭建棚舍的成本低,时间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经济效益,所以棚舍养殖家禽得到很多农户的青睐。就以养鸡为例,养鸡场可分为散养和笼养两种,专业化养鸡场分为原种场、种鸡场、后备鸡场、蛋鸡场和肉鸡场等。
现有的养鸡场多以笼养为主,但圈养的方式大同小异,同时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现有的养鸡场的圈养设备在使用时传统养殖运动场所会有很多污水粪便,环境脏乱差,鸡群容易生病,用药多,药物残留大,大雨来时,不长草的土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鸡群为了能够吃到嫩草就到处走,越走越远,造成丢失的风险加大,不便于管理,浪费土地;2.现有的养鸡场的圈养设备和工序复杂,不便于管理;3.现有的养鸡场的圈养设备不便操作,特别难以打扫卫生;3.鸡粪的长时间堆积会产生浓烈的臭味和刺鼻的氨气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用于圈养家禽的棚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用于圈养家禽的棚舍,包含禽舍主体、活动场、排水沟和围栏,所述的禽舍主体前面设有活动场,所述的活动场外围设有围栏,所述的禽舍主体和围栏的外围设有排水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禽舍主体由围网和卷帘构成,所述的卷帘设在围网的外侧,所述的禽舍主体的内部设有凹槽,所述的凹槽上面设有网架,所述的活动场由凹槽和网架构成,所述的网架设在凹槽上方,所述的围栏上设有取食口,沿着围栏的内侧设有遮阴棚,外侧设有料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禽舍主体的地面高于活动场地面20-30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排水沟联通禽舍主体和活动场的凹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料槽设在取食口下方,高于活动场地面,设有3个或3个以上,呈矩阵分布,可分别为食料槽、饮水槽和食沙槽。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取食口设有3个和3个以上,呈矩阵分布,所述的取食口的大小为:长50-120cm,宽6-8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围栏和围网的网格大小大小为1-5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禽舍主体和活动场的凹槽上面的网架的网格大小大小为1-5cm。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禽舍主体和活动区下面增设凹槽,可以种植植物,让家禽长期吃到嫩芽嫩叶,家禽的排泄物到草丛上当做草的肥料,加速草的生长,鸡能多吃草,减少饲料的采食,循环反复减低成本,保持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用药成本,降低药物残留的风险,方便管理,节约土地,还可以根据鸡群易发的疾病针对性种植治病的草药;通过利用生物循环作用,降低了因家禽粪便产生的臭味和氨气味道;
2、本实用新型的禽舍主体的采用围网和卷帘搭建,不仅有利于室内通风,而且有利于室内植物的采光;
3、本实用新型的禽舍主体的设置高于活动区,给家禽提供一个干净清爽的休息环境,有利于家禽健康成长;
4、本实用新型的料槽设置高于走廊,低于取食口,方便家禽啄食的同时,避免家禽排泄物污染食物;
5、本实用新型的走廊设置外高内低,方便打扫卫生,只要用水冲洗走廊即可将粪便和食物残渣清除到泥面凹槽,给泥面凹槽的植物作肥料;
6、本实用新型增设遮阴棚,在活动区设置一个遮阴的地方,给家禽提供一个户外的休息地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1-禽舍主体,2-活动场,3-遮阴棚,4-排水沟,5-料槽,6-卷帘,7-围栏,8-围网,9-取食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一种用于圈养家禽的棚舍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钊明;马耀全,未经马钊明;马耀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2011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