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废气焚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95578.2 | 申请日: | 2017-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796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吴蕃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蕃 |
主分类号: | F23G7/06 | 分类号: | F23G7/06;F23J1/00;F23J1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气 焚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废气的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长期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处理工业废气如果是采用溶剂吸收或等离子分解的方法时,会存在有机溶剂二次污染、处理量小等缺陷,因此采用比较广泛,效果比较好的是采用焚烧法;
但是传统结构的焚烧炉,由于其自身结构原因,容易产生焚烧效果不充分,功耗大等缺点,需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维护简单,能够可靠对废气进行焚烧处理的同时,节能降耗、便于后期维护的一种废气焚烧装置。
一种废气焚烧装置,包括预热腔,预热腔与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相通,预热腔的侧边具有废气入口,预热腔位于废气入口的下方具有鼓风装置,预热腔的底部具有蜂窝陶瓷预热块,预热腔的底部位于蜂窝陶瓷预热块的上方设有金属斜坡面,预热腔的令一侧边位于金属斜坡面的坡底处具有第一连接腔,通过第一连接腔,预热腔实现与第一燃烧室的连通,第一燃烧室的顶部具有送料口和第一点燃器,第一燃烧室通过第二连接腔与第二燃烧室相通,第二燃烧室的侧边具有第二点燃器,第二燃烧室位于第二点燃器的下方具有进气管,进气管的管身开有出气孔组,第二燃烧室的内腔两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且第一扰流板到达内腔底部的距离M大于第二扰流板到达内腔底部的距离N,第二燃烧室的内腔位于第一扰流板的上方设有灰尘拦网,第二燃烧室位于底部开有清灰口,灰尘拦网具有支撑杆,支撑杆为L型杆,支撑杆的一端与灰尘拦网相接,另一端与第二燃烧室的内壁相接,且位于清灰口的上方,第二燃烧室的底部具有固定杆组,滚珠放置在固定杆组内,且滚珠的直径C大于固定杆组的高度D,还具有与清灰口相配合的灰尘承接板,灰尘承接板放置在滚珠上,且灰尘承接板的端部具有拉簧,通过拉簧与第二燃烧室的内壁相接,第二燃烧室的顶端具有废气出口。
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具有弹簧,并通过弹簧与灰尘拦网和第二燃烧室的内壁相接,且支撑杆位于第二燃烧室的内壁处具有拨杆。
所述预热腔、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的下部具有隔热座,隔热座包裹支脚,支脚的上端具有分别与预热腔、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相接触的隔热块。
所述隔热块包括石棉层,石棉层的后端具有2个橡胶块,2个橡胶块之间具有金属承压块。
所述废气出口的内腔中具有环形凸台,过滤块通过环形凸台固定在废气出口的内腔中,且过滤块包括若干层均匀布置的活性炭层。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本实用新型能够确保废气可靠焚烧,第一燃烧室和第二燃烧室的结构能够使得废气能够进行二次焚烧,保证了焚烧效果;
同时,本实用新型相对于以往技术来说,实现了降耗的目的,在废气进入第一燃烧室前,首先会进入到预热腔内进行预热,由蜂窝陶瓷预热,这样就能够在后续步骤中节约使用燃料,大大节约了工厂的成本;
而预热后的废气废渣能够顺着金属斜坡面被鼓风装置吹入第一燃烧室,燃料从送料口灌入后,通过第一点燃器在第一燃烧室内进行对废气的第一次焚烧,尔后继续通过鼓风装置,将第一燃烧室内的废气废渣吹入到第二燃烧室中;
通过第二燃烧室实现二次焚烧,进气管能够注入空气,帮助充分燃烧,由于第二燃烧室内具有2块高低布置的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而进气管的管身均布有出气孔组,这样,在第二燃烧室的内腔中,就容易产生涡流效果,废气能够不断在第二燃烧室内翻滚,使得燃烧更加充分,焚烧效果大大提高;
而灰尘拦网能够实现第一重防止废渣扬起,尽可能的阻挡,使其被灰尘承接板,便于后期清理,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支撑杆的两端均具有弹簧,并通过弹簧与灰尘拦网和第二燃烧室的内壁相接,且支撑杆位于第二燃烧室的内壁处具有拨杆,这样结构的好处在于,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拨动拨杆,这样使得灰尘拦网能够被支撑杆拉扯而发生抖动,积压在灰尘拦网上的灰尘杂物能够被抖落至灰尘承接板,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得灰尘拦网能够保证使用状态,不容易被堵塞;
而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从清灰口处勾出灰尘承接板,清灰完成后,松开灰尘承接板,通过拉簧的牵拉,能够使得灰尘承接板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蕃,未经吴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9557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