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近红外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94300.3 | 申请日: | 2017-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646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峰;樊启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359 | 分类号: | G01N21/359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韩建伟;谢湘宁 |
地址: | 21563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接收部 样品固定 红外发射部 近红外检测装置 电子设备 近红外光 镜头 本实用新型 待检测样品 近红外光线 对称设置 反射光线 透射原理 依次设置 占用空间 直线排列 中轴线 光路 反射 照射 发射 应用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近红外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包括红外发射部、镜头部、样品固定部和光接收部,红外发射部用于发射近红外光,镜头部、样品固定部及光接收部沿近红外光的光路方向依次设置,样品固定部用于固定待检测样品,近红外光线经过镜头部、样品固定部到达光接收部,红外发射部与光接收部相对于样品固定部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以使光接收部能够接收到近红外光照射待检测样品后反射回来的反射光线,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透射原理所造成的红外发射部、镜头部、样品固定部和光接收部直线排列占用空间不合理的问题,方便了将本实用新型的近红外检测装置应用于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近红外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近红外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红外光(Near Infrared,NIR)是介于可见光(VIS)和中红外光(MIR)之间的电磁波,按ASTM(美国试验和材料检测协会)定义是指波长在780-2526nm范围内的电磁波,习惯上又将近红外区划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
近红外光谱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因此,选用连续改变频率的近红外光照射某样品时,由于试样对不同频率近红外光的选择性吸收,通过试样后的近红外光线在某些波长范围内会变弱,透射或反射出来的红外光线就携带有机物组分和结构的信息,通过检测器分析透射或反射光线的光密度,就可以确定该组分的含量。
现有的利用近红外光检测装置存在体积大、携带不方便的问题,同时还存在检测种类单一的局限性,针对不同成分的检测难度大,同时检测精度有待提高。由于体积大限制了便携性,很难适应现有的如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内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红外检测装置及具有其的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近红外检测装置占用空间过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近红外检测装置,包括红外发射部、镜头部、样品固定部和光接收部,红外发射部用于发射近红外光,镜头部、样品固定部及光接收部沿近红外光的光路方向依次设置,样品固定部用于固定待检测样品,近红外光线经过镜头部、样品固定部到达光接收部,红外发射部与光接收部相对于样品固定部的中轴线对称设置,以使光接收部能够接收到近红外光照射待检测样品后反射回来的反射光线。
进一步地,红外发射部的中轴线与样品固定部的中轴线之间的角度为α,镜头部的出光面的圆心与光接收部的中心的光路距离为d,镜头部与样品固定部之间的距离为L,其满足关系d=2Ltanα。
进一步地,红外发射部的中轴线与样品固定部的中轴线之间的角度α为15°~45°。
进一步地,近红外检测装置还包括滤光部,滤光部设置在光路上的镜头部与光接收部之间,以对近红外光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滤光部设置在样品固定部与光接收部之间,用于对样品固定部上的待检测样品反射的光线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滤光部设置在样品固定部与镜头部之间,用于对穿过镜头部的光线进行过滤。
进一步地,滤光部包括多个滤光片,每个滤光片的滤光参数不同,多个滤光片可转动地设置,多个滤光片中的一个对准样品固定部,以接收透过待检测样品的近红外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943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