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工业电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75680.6 | 申请日: | 2017-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90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周海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玉山县康盛电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30 | 分类号: | H02P6/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朱海江 |
地址: | 334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工业 电机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工业电机,其结构包括固定孔、传动摆杆、皮带轮、主轴防护罩、电源开关、定位卡扣、电源控制器、机体、转向控制器、固定角铁、控制器开关、正转调速旋钮、转向按钮、反转调速旋钮、壳体。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设有的转向控制器通过转向按钮可以进行机体的正反转控制选择,而后通过正转调速旋钮与反转调速旋钮可分别对正反转的转速进行控制,并由壳体内部的控制芯片进行指令控制,且转向控制器与机体组装为一体,可以进行正反转快速调整,增加了操作的便捷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智能工业电机,属于工业电机领域。
背景技术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在电路中用字母M表示。它的主要作用是产生驱动转矩,作为用电器或各种机械的动力源。
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201510377098.7的一种智能工业无刷直流电机,它包括转子、定子、机壳、前端盖、后端盖、风罩、风扇和驱动板,所述定子采用整圆铁芯,保证转子与定子气隙的一致性,所述转子为IPM转子结构;所述驱动板放置在电机后端盖侧,与电机成为一体。该智能工业无刷直流电机采用整圆铁芯,保证转子与定子气隙的一致性。采用IPM转子结构,降低电机齿槽转矩,减少钕铁硼的使用量和成本,提高电机效率。驱动板放置在电机后端盖侧,与电机成为一体,便于客户安装使用,提高电机使用寿命,提高电机效率,降低振动噪音。现有的技术无法进行正反转快速调整,导致操作的不便,影响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工业电机,以解决现有的技术无法进行正反转快速调整,导致操作的不便,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智能工业电机,其结构包括固定孔、传动摆杆、皮带轮、主轴防护罩、电源开关、定位卡扣、电源控制器、机体、转向控制器,所述的机体上端安装有转向控制器,所述的电源开关通过嵌入方式设在电源控制器右侧,所述的皮带轮贯穿连接于主轴防护罩右侧,所述的主轴防护罩上端安装有传动摆杆,所述的传动摆杆上设有两个以上固定孔,所述的转向控制器包括固定角铁、控制器开关、正转调速旋钮、转向按钮、反转调速旋钮、壳体、控制芯片,所述的壳体通过固定角铁与机体相连接,所述的壳体前端设有活动装设控制器开关与转向按钮的凹槽,所述的正转调速旋钮通过嵌入方式设在壳体左前端,所述的反转调速旋钮通过嵌入方式设在壳体右前端,所述的控制器开关、正转调速旋钮、转向按钮、反转调速旋钮、壳体、机体与控制芯片通过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轴防护罩扣合于机体的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定位卡扣共设有两个且通过焊接方式设在机体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机体中部设有装设电源控制器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的传动摆杆为L型结构且长度为15cm或15cm以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机体为防水材质,避免渗水至内部影响零件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的皮带轮为不锈钢材质,有效提高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设有的转向控制器通过转向按钮可以进行机体的正反转控制选择,而后通过正转调速旋钮与反转调速旋钮可分别对正反转的转速进行控制,并由壳体内部的控制芯片进行指令控制,且转向控制器与机体组装为一体,可以进行正反转快速调整,增加了操作的便捷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工业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工业电机的转向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玉山县康盛电机有限公司,未经玉山县康盛电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756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络筒机用自动调节纱筒架
- 下一篇:污泥及垃圾的炭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