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腰穿外引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69969.7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5988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晴;李洁莉;王蓓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流袋 移动杆 伺服电机 下端 负压发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 筒状壳体 引流装置 导向杆 丝杆 腰穿 活塞 导向杆套 动力来源 活塞连接 精准控制 控制电机 气压减小 上端固定 体积增大 向下移动 匀速下降 安装板 导向槽 导向块 螺纹孔 脑脊液 输出轴 丝杆套 引流管 引流量 上端 负压 匹配 体内 运转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腰穿外引流装置,其包括引流管和引流袋,还包括负压发生装置,负压发生装置包括筒状壳体、伺服电机、丝杆、导向杆、安装板、移动杆和活塞,丝杆套设于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移动杆设有与丝杆相匹配的螺纹孔;导向杆套设于移动杆上;移动杆的外侧设有导向块,导向杆上设有导向槽;引流袋的上端与筒状壳体连接,引流袋的下端与活塞连接。本实用新型将引流袋的上端固定,引流袋的下端向下移动,使引流袋体积增大、袋内气压减小,以使患者体内的脑脊液引出;动力来源为伺服电机,可使引流袋下端匀速下降以使引流袋内匀速产生负压;同时还可通过控制电机的运转时间来对引流量进行精准控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医疗辅助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腰穿外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医院临床上,脑脊液体外引流主要是通过调整引流袋的高度来控制脑脊液的引流速度,若引流袋悬挂的高度高于患者,则脑脊液无法流出;若引流袋悬挂的高度低于患者,脑脊液就可以通过腰椎流出,此种方式只能通过引流袋的悬挂高度人工调节脑脊液的引流量,容易造成引流过快或引流过度。脑脊液引流速度过快,颅内压急剧下降,可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脑脊液引流过度可致低颅压性头痛等并发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腰穿外引流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腰穿外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引流管、引流袋和负压发生装置,所述引流管一端与引流袋连通,另一端与脑脊液引流点相连,所述引流袋为体积可压缩密封袋,引流袋置于负压发生装置内,所述负压发生装置用于产生稳定负压,体积可压缩的引流袋在稳定负压环境下对脑脊液引流点进行稳定引流。
作为改进,所述负压发生装置包括筒状壳体、设于筒状壳体内的活塞以及驱动装置,所述筒状壳体顶部设有可开合的密封盖,所述活塞与筒状壳体的内壁间隙配合,活塞与盖合的密封盖之间形成密闭空间,引流袋置于该密闭空间内,密封盖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外端连接引流管,通孔内端连接引流袋上的引流孔,引流袋底部与活塞相连,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活塞直线型上下运动。
作为改进,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伺服电机、丝杆和与活塞固定相连的移动杆,所述伺服电机固定安装在活塞下方的筒状壳体上,所述丝杆固定安装在伺服电机的输出轴上,随着输出轴转动而转动;所述移动杆为中空杆,移动杆内腔设有与丝杆相配合的螺纹。
作为改进,所述驱动装置还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通过安装板与伺服电机上方的筒状壳体固定相连,所述导向杆为套在移动杆外的中空管,移动杆的外壁和导向杆的内壁间隙配合。
作为改进,所述导向杆内壁设有多条轴向的导向槽,所述移动杆外壁设有可在对应导向槽内滑动的导向块,通过设置导向槽的长度限制与活塞相连的移动杆的上下移动范围。
作为改进,所述引流袋顶部和底部通过磁吸分别与密封盖和活塞可拆卸的相连。引流袋的上端与密封盖之间通过第一磁条和第二磁条磁性吸合,引流袋的下端与活塞之间通过第三磁条和第四磁条磁性吸合,连接方式简单可靠,且拆装方便。
作为改进,所述密封盖与筒状壳体顶部通过螺纹或者卡和结构可开合的相连。
作为改进,所述引流管上设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的第三个接口用于对引流物取样或者接压力表检测颅内压。三通阀门另一闲置口可用于取样或检测颅内压;用作压力监测口时可与颅内压监测装置连接,整个引流过程持续动态监测患者颅内压变化情况;用作取样口时,可随时对引脑脊液进行抽样检验、分析,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便于医护人员制定或调整治疗方案。
作为改进,所述引流管通过连接管与密封盖上的通孔相连,连接管一端连接通孔,另一端连接三通阀的第一接口,三通阀的第二接口连接引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699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