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回收传送带上的釉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157285.5 | 申请日: | 2017-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612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 发明(设计)人: | 黄裕富;宁仲平;易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G45/12 | 分类号: | B65G45/12;B65G45/26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罗晓林 |
| 地址: | 511500 广东省清***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传送 带上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回收传送带上的釉的装置,包括钟罩淋釉器、传送带,所述的钟罩淋釉器设置在传送带上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传送带上套装有刮釉器,传送带下方设置有与传送带运动方向同向的接釉槽,所述的一根传送带下方对应设置一个接釉槽,所述的接釉槽的一端连通有收集槽,所述的收集槽上设置有流通口,所述的流通口处连接有软管。本实用新型,通过刮釉器、接釉槽、收集槽对传送带上的釉回收利用,减少了传送带上的釉对陶瓷坯体背面以及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节省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釉的回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对传送带上的釉回收的装置。
背景技术
陶瓷制品坯件的上釉是陶瓷产品生产工艺中一道必要的工序,陶瓷产品的质量不仅取决于从原料选择和成型加工、以及成型坯件的烧制工艺技术等一系列工艺技术,还取决于陶瓷成型坯件的炮制前或后的上釉工艺技术。现有的用于对陶瓷制品进行上釉的工艺过程中大量水状的釉附着在传送带上,传送带上的釉附着在陶瓷坯件的底部,影响陶瓷坯件的烧制,另外,水状的釉随着传送带运动,洒溅到四周,污染环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回收传送带上的釉的装置,能够及时清除收集传送带上的釉,减少传送带上的釉对陶瓷坯件背面以及环境的污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回收传送带上釉的装置,包括钟罩淋釉器、传送带,所述的钟罩淋釉器设置在传送带上方,所述的传送带上套装有刮釉器,传送带下方设置有与传送带运动方向同向的接釉槽,所述的一根传送带下方对应设置一个接釉槽,所述的接釉槽的一端连通有收集槽,所述的收集槽上设置有流通口,所述的流通口处连接有软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刮釉器截面为中空的四方形,所述的刮釉器内侧设置有弹性橡胶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接釉槽倾斜设置且倾斜方向一致,接釉槽朝向收集槽方向倾斜向下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流通口设置在收集槽与传送带运动方向同向的侧壁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收集槽朝向流通口方向倾斜向下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收集槽靠近流通口一侧设置为锥状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刮釉器将传送带上的附着的水状的釉清理到接釉槽中,接釉槽中的釉最后汇集到收集槽中, 最后通过流通口上连接着的软管流入回收器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刮釉器及时清除传送带上的釉,并通过接釉槽、收集槽回收釉,不仅实现了釉废料的重复利用,同时还避免了传送带上的釉对陶瓷坯件背面以及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钟罩淋釉器;2.传送带;3.刮釉器;4.接釉槽;5.收集槽;6.流通口;7.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回收传送带上的釉的装置,能够及时清除收集传送带上的釉,减少传送带上的釉对陶瓷坯件背面以及环境的污染。
下面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以便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进行更深入的诠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家美陶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572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缆放线装置
- 下一篇:一种便携式汽车防晒转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