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供热系统水路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148872.8 | 申请日: | 2017-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651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 发明(设计)人: | 马怀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崇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D3/10 | 分类号: | F24D3/10;F24D1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南开区宾水西***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供热 系统 水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热系统水路,包括吸收式加热组、用户需热组、进水管道、出水管道、控制阀、太阳能集热器和沉淀组件,所述吸收式加热组与用户需热组通过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的连接组成系统供热水路,所述出水管道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出水管道进入用户蓄热组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诉出水管道连接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右侧出水管道分为第一支路管道和第二支路管道,所示第一支路管道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进水管道在用户需热组下端安装有第二阀门,所第二阀门下端进水管道连接有沉淀组件。该供热系统水路,具有能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进水管道使用寿命和再次清理效率等优点,可以普遍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供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供热系统水路。
背景技术
我国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集供热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的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和采暖用热。集中供热,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发展速度很快,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采用集中供热。
目前,在供热领域中都是通过吸收式加热组对水进行加热过程中,由于都是由单一加热方式进行的,这样对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同时因为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在管道中出现水垢的沉积,而且管道内杂质的沉积没有具体的位置,这样也无法进行清理,去疏通管道,只能对管道进行更换或者大规模的清理,这样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堵塞过程中效率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热系统水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供热系统水路,包括吸收式加热组、用户需热组、进水管道、出水管道、控制阀、太阳能集热器和沉淀组件,所述吸收式加热组与用户需热组通过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的连接组成系统供热水路,所述出水管道出口处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出水管道进入用户蓄热组处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出水管道连接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右侧出水管道分为第一支路管道和第二支路管道,所示第一支路管道内部设置有加热元件,所述进水管道在用户需热组下端安装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二阀门下端进水管道连接有沉淀组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路管道与第二支路管道在第二传感器的左侧重新汇聚为出水管道,所述第一支路管道右端安装有第一阀门,第二支路管道底端安装有控制阀。
优选的,所述太阳能集热器连接第一支路管道内所述加热元件。
优选的,所述进水管道在沉淀组件的左侧连接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二温度传感器均通过导线连接吸收式加热组内部显示器。
优选的,所述沉淀组件包括U型管道、沉淀通道、第三阀门和水流传感器,所述U型管道两端连接进水管道,U型管道底端设置有沉淀通道,所述沉淀通道与U型管道连接处左端设置有过滤网,沉淀通道上安装有第三阀门,所述过滤网左侧U型管道内安装有水流传感器,所述水流传感器与用户需热组内部显示器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供热系统水路,通过出水管道分为两个支路管道,第一之支路管道内部安装有太阳能集热器所连接的加热元件,可以将第一支路管道内部水进行加热,减少吸收热加热组的相对输送比例,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通过用户需热组的水进行回流时,内部含有多种杂质需要进行处理,通过沉淀通道内部U型管道,使杂质进行沉淀,并通过阀门控制将沉淀排出,解决了杂质在水管中影响流速和再一次进行处理水环境时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淀组件主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崇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天津市崇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488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