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光伏空调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47141.1 | 申请日: | 2017-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50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吴美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美君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00;F24F13/30;F24F11/6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1899 浙江省绍兴***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加湿 功能 空调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加湿功能的光伏空调系统,其包括光伏板、空调外机和空调室内机,所示空调室内机包括风轮、积液盘、进风口和导风板,所述光伏空调系统还包括换热系统和控制装置,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盘管、第一风管、第二风管、第三风管和风机,所述换热盘管设置在光伏板背面,所述第一风管将换热盘管的进口与积液盘连通,所述第二风管将换热盘管的出口与空调室内机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三风管的进水口与换热盘管的出口连通,所述风机设置在第二风管上,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置模块、控制模块和设置在第三风管出口处的控制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可有效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和减少空调内部病菌的滋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空调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光伏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在制冷模式下使用会产生冷凝水,一般采取直接排放的方式处理,存在浪费能源的缺陷,而且冷凝水直接排放有时会给楼下用户带来不好的影响。冷凝水在空调内部形成潮湿的环境和空调运转时适宜的温度会导致大量军团菌、蜡样芽孢杆菌、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菌大量繁殖,成为病菌滋生的温床,这些病菌在空调使用时会吹向室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目前一些技术将冷凝水回收用于室内房间的加湿,虽然节约了水资源和解决了带给楼下用户的不好影响,但由于空调内部病菌的存在,导致冷凝水中也存在大量病菌,加湿的水蒸气重新流入室内会更危害人们的健康。
光伏组件在空调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光伏空调系统的制冷能力随着太阳辐射能的增加而增大,而这正好与夏季人们对空调的迫切要求。光伏空调系统可以发挥夏季制冷、冬季采暖、全年提供热水的综合优势,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然而光伏空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光伏组件背板升温问题,光伏组件背板温度越高,其发电效率就越低,光伏背板的温度夏季时有50-60°C,冬季时有20-30°C,目前光伏组件背面降温主要采用风冷或水冷技术,应用成本高,如何低成本地降低光伏背板温度以提高光伏组件发电效率是当前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
目前光伏空调系统中光伏组件和空调互相利用的技术研究较少,两种常常独立运行,其实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互补可使各自的性能均有所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光伏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将光伏板背面温度降低和空调室内机内腔形成干燥的环境,使空调室内机内腔不易滋生细菌。
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光伏空调系统,其包括光伏板、空调外机和空调室内机,所示空调室内机包括风轮、积液盘、进风口和导风板,所述光伏板设置在空调外机的上方,所述光伏空调系统还包括换热系统和控制装置,所述换热系统包括换热盘管、第一风管、第二风管、第三风管和风机,所述换热盘管设置在光伏板背面,其进口位于光伏板的上端,出口位于光伏板的下端,所述第一风管将换热盘管的进口与积液盘连通,所述第二风管将换热盘管的出口与空调室内机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三风管的进水口与换热盘管的出口连通,所述风机设置在第二风管上,所述控制装置包括设置模块、控制模块和设置在第三风管出口处的控制阀,所述设置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用于设置系统的换热模式,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控制阀、风机连接,用于根据系统的换热模式控制风机、控制阀的打开与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盘管为多弯曲的金属管,可使冷凝水在光伏板背面多弯曲流动后流向光伏板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为单片机模块或PLC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光伏空调系统还包括安装在空调室内机一侧的加湿器、安装在空调外机内腔底部的储水箱和安装在储水箱内的水泵,所述第三风管的出水口通过水管与储水箱连通,所述水泵通过第一水管与加湿器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在空调冷凝水换热模式时,将低温的冷凝水流入光伏板背面进行换热,使光伏板背面温度大大降低,提高其发电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美君,未经吴美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471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