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细胞共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38653.1 | 申请日: | 2017-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14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发明(设计)人: | 朱江波;黄晓培;常文军;沈昊;郑杰;薛伟;陈基快;袁云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C12M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赵青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胞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培养孔、培养板、上盖,培养孔呈矩阵式排布在培养板上,培养孔外壁两两相切,至少三个相邻的培养孔外壁围出一个缓冲区域,组成一个缓冲区域的三个培养孔外壁中的至少两个培养孔外壁上开设有通孔。本实用新型培养孔内的培养基可通过通孔进入缓冲区域,进而与其他细胞培养基之间互换交流,使细胞不需直接接触即可达到培养基互换,缓冲区域的存在保证培养孔内细胞不会交叉,保证了细胞的纯度,可用于后续传代继续培养或进行蛋白及基因水平检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研究设备和实验室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基础医学研究很多需要用到两种细胞的共培养。目前市售的共培养小室因其昂贵的价格,不能满足长期共培养的要求。且其分为上室和下室,分别容纳两种不同的细胞,上下层细胞以聚碳酸酯膜相隔。在显微镜下观察下室时需先将有培养基的上室取出。具有以下缺点:1.价格昂贵2.后续的实验操作复杂3.不断挪动上室,易造成细胞污染。
如专利号为CN201720021670.0(公开号CN206375920U)的一种用于培养细胞的培养皿,采用过滤膜作为隔板将培养孔分隔从而实现共培养,但是该方法制作成本较高,且过滤膜容易破裂造成细胞的污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细胞共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至少一种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培养孔、培养板、上盖,所述培养孔呈矩阵式排布在所述培养板上,所述的培养孔外壁两两相切,至少三个相邻的培养孔外壁围出一个缓冲区域,组成一个缓冲区域的三个培养孔外壁中的至少两个培养孔外壁上开设有通孔,
所述通孔的孔径在1.5mm-3mm之间。所述通孔的孔径优选为2mm。
所述通孔距离所述培养孔的底部4mm-4.5mm。优选为4.28mm。
优选的,开设有通孔的培养孔外壁上,开设的通孔数量为三个,且同一培养孔外壁上的三个通孔沿水平方向等间距排布,相邻两个通孔的间距在0.5mm-1.2mm。
所述培养孔的底面积在4.67cm
围成缓冲区域的培养孔的数量不超过四个。
优选的,所述上盖与培养板可密合。
优选的,培养孔的数量为三个、四个、六个等。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打开上盖,在每个培养孔内加入需要共培养的不同种类悬浮细胞,补足培养基至1.5ml,待其贴壁后,补足培养基至5ml,每个培养孔内的培养基可通过通孔进入缓冲区域,进而与其他细胞培养基之间互换交流,使细胞不需直接接触即可达到培养基互换,缓冲区域的存在保证培养孔内细胞不会交叉,保证了细胞的纯度,可用于后续传代继续培养或进行蛋白及基因水平检测。本实用新型限制了通孔的位置,能够防止通孔开设不当从外侧流出,造成细胞的污染及培养基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培养孔,2为培养板,3为缓冲区域,4为通孔,5为第一培养孔,6为第二培养孔,7为第三培养孔,8为第四培养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386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机电安装的多功能脚手架
- 下一篇:一种无心式大型轴承套圈抛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