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接触网张力监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131683.X | 申请日: | 2017-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004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武;王争鸣;肖卫民;聂晶鑫;张珹;田升平;章一洲;鲁凡;冯志民;王玉环;赵玮;金光;鲍君怡;杨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L5/04 | 分类号: | G01L5/04;G01K13/00;G01K1/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61114 | 代理人: | 李罡 |
| 地址: | 710043***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张力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网张力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沿铁路线露天布置,线长点多且无备用。随着电气化铁路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速电气化铁路路网规模的扩大,铁路部门对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触网系统是高速铁路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设施养护面临保障安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迫切需求。
接触网系统常年遭受风、霜、雨、雪等自然环境的侵蚀,以及高速运行受电弓的冲击和振动,其机械和电气的性能状态都在动态变化中,在力与电的双重作用下工作,机械和电气方面的故障构成了接触网系统的主要故障。其中,接触网的张力和应力是关系接触网系统稳定、可靠、安全运营的关键参数,直接关系到接触网系统的运营状态及行车安全,目前张力测量数据仅为测量时刻情况,无法实时监测接触网系统的张力变化,不能反映接触网系统实时动态情况。
随着传感器和电子测量技术的飞速发展,接触网系统的状态监测技术也将有了较大的进步。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对接触网系统进行实施监测是提高牵引供电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保证,是实现电气化铁路智能状态检测和状态维修的重要手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接触网张力监测装置,实现接触网张力(应力)、温度、电流的实时监测,可提供可靠、准确、全面的监测数据。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接触网张力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筒状的壳体,壳体轴向分为左右两段,右段内部安装有张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左段内部安装有用于输出传感器监测数据的通信电路;
壳体沿轴向设置有通孔,为接触网线索的过孔,通孔的两端设置有卡箍;
壳体左段外部设置有用于监测数据无线传输的天线。
壳体左段包括左端上壳体和左端下壳体,二者轴向对称上下对接并通过螺钉固定;
壳体右段包括右端上壳体和右端下壳体,二者轴向对称上下对接并通过螺钉固定。
壳体轴向两侧端部收缩,端口安装卡箍。
壳体左段内部安装有电池;
左端上壳体外部设置有凹槽,凹槽内安装有太阳能板。
张力传感器通过U型结构及螺母安装在壳体包裹的接触网线索上;
温度传感器通过金属铝箔和线夹固定在壳体包裹的接触网线索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产品整体结构为筒状,由左右两部分组成,截面均为圆形结构,抗风性能好,可以极大提升野外环境下产品工作的适应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2、产品两部分壳体均采用螺钉连接,带有密封结构,安装密封胶圈,可实现壳体全封闭,可有效防止野外环境中沙尘、湿气的进入;
3、接触网线索从产品中轴线穿过,通过卡箍与产品固定,卡箍表面上有滚花结构,且固定接触面上设置有橡胶垫片,可有效防止线索在内部旋转运动;
4、产品外壳采用铝合金材质,表面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形成氧化膜,增加产品硬度、耐磨等特性,可有效提高产品的抗风沙性能;
5、产品一部分封装太阳能板、电池、天线及通信电路,一部分封装张力、温度等传感器设备及监测电路。
其中,张力传感器通过U型结构及螺母安装在接触网线索(包括:承力索、附加导线等)上,温度传感器通过金属铝箔和线夹固定在壳体包裹的线索上。在集成度高的应用场合,本产品内部也可封装低功耗的惯性元器件和相关电路,实现线索的舞动、振动等数据的监测。
6、壳体外部设置有天线,具备远程传输数据功能,便于运营管理机构统一分析数据,及时发现系统安全隐患予以排除,可大幅度提牵引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中,1-左端上壳体,2-左端下壳体,3-张力传感器,4-太阳能板,5-天线,6-右端上壳体,7-右端下壳体,8-温度传感器,9-卡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未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3168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