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泥密度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22479.1 | 申请日: | 2017-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156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许晓东;郑青;王中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9/00 | 分类号: | G01N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泥 密度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泥检测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水泥密度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李氏瓶也叫密度瓶,容积为220~250ml,带有长约18~20cm,直径约1cm的细颈,细颈上有刻度读数由0ml至24ml,且0~1ml和18~24ml之间应该具有0.1ml刻度线。
公告号为“CN206292130U”、公开日20170630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精密恒温李氏瓶水泥密度试验装置,包括恒温水槽、设置于恒温水槽内的李氏瓶以及与恒温水槽相连通的恒温装置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恒温装置由电子控温仪DZKWY、温度传感器WDCGQ、限流电阻RR、继电器JJ、加热管JRG、制冷片ZLP、循环泵XHB、双刀开关K和单刀开关K组成,上述实用新型在水槽上端开有循环泵进水管插口,下部开有回水口插管,中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探头。
这样虽然能保证水泥密度试验能在恒温环境下进行,但是通常都是用小匙将水泥样品一点点的装入李氏瓶中,过程慢,装料的过程中水泥样品容易粘附瓶壁,且反复加料容易带来试验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泥密度试验装置,具有方便加料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泥密度试验装置,包括李氏瓶和用于给李氏瓶加料的加料机构,所述加料机构包括集料斗,所述集料斗底端连通有内径小于李氏瓶内径的输料管,所述加料机构设置有用于托住集料斗的支撑环,所述支撑环的下方延伸有数根均匀分布的支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进行检测时,将输料管插入李氏瓶内,与输料管相连的集料斗便会贴合李氏瓶的瓶口放置,此时输料管便会穿过李氏瓶较细的上端,直接位于管径较大的下方,避免水泥粘附在李氏瓶的上端,取得了方便装料的有益效果。先将支撑环放在李氏瓶的上方,此时支撑杆连接工作面,将支撑环撑起,将输料管插入李氏瓶后,集料斗贴合卡在支撑环上,避免集料斗直接卡在李氏瓶上,增强结构的稳固性。集料斗和李氏瓶顶端之间存在空隙,李氏瓶内的空气可以排出,避免集料斗封住李氏瓶,导致水泥无法顺便倒入李氏瓶内,提高了结构合理性。
作为优选,所述集料斗外侧延伸设置有均匀分布的定位杆,所述支撑环上贯穿有供定位杆贴合插入的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集料斗向下放时,使定位杆刚好贴合穿过通孔,对集料斗起到定位作用,避免集料斗无法竖直插入李氏瓶内,导致输料管贴合李氏瓶内侧壁,提高了操作便捷性。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杆的长度大于输料管的长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输料管取出时,定位杆会一直位于定位孔内,避免由于工作人员手抖,导致输料管碰触到李氏瓶内壁,使输料管内的水泥抖落在李氏瓶侧壁上,提高了结构合理性。
作为优选,所述集料斗的边缘向上延伸有储料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储料筒增大了集料斗的存料量,可以一次性将需要的水泥倒入集料斗和储料筒内,使水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进入李氏瓶内,提高了工作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杆沿自身长度方向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定位杆上套设有位于支撑环上方的定位螺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不同规格的李氏瓶进行检测时,便需要调整输料管和李氏瓶的位置,旋转支撑杆上的定位螺帽,调节定位螺帽下方的支撑杆长度,将支撑杆插入通孔时,定位螺帽贴合支撑环的上表面后,支撑杆便无法继续向下运动,提高了适用范围。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杆的径向贯通设置有数个沿定位杆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定位孔,所述加料机构设置有可贴合穿过定位孔的定位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不同规格的李氏瓶进行检测时,便需要调整输料管和李氏瓶的位置,根据李氏瓶的尺寸,将定位柱插入对应的定位孔内,来调整定位柱下方的支撑杆长度,将支撑杆插入支撑环后,定位柱便可卡在支撑环上,使支撑杆与支撑环相对固定,提高了适用范围。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的底端固定设置有与支撑环平行的支撑底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底板可以增大支撑杆和工作面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支撑杆和工作面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加料机构晃动,增强了结构稳固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借助集料斗、输料管和储料筒的配合,取得了快速加料的优点,借助支撑杆和支撑环的配合,既增强了加料机构的稳固性,又实现了输料管长度的可调节。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用于表现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224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