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车灯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21539.8 | 申请日: | 201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826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发明(设计)人: | 戴剑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正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车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车灯,包括输入电源、主控芯片、隔离光耦、LED灯组、LED驱动芯片、LED控制单元和FET驱动管,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出端通过隔离光耦与LED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耦合,所述LED驱动芯片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芯片的电源输入端和FET驱动管的栅极连接,所述LED灯组的负极与LED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LED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FET驱动管的漏极连接,所述输入电源的正极与LED灯组的正极和LED驱动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LED驱动芯片、FET驱动管的源极和主控芯片均接地。增设了隔离光耦,克服电压不匹配的问题,增加了车灯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子领域,尤其是一种智能车灯。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越来越普及了,汽车电子领域也随之崛起,车灯是每辆汽车必备的配件,其起到照明和指示的作用,尤其在夜间行车,是不能没有车灯的。在现今复杂的交通情况下,车灯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汽车上一般使用蓄电池(12V)对电子设备进行供电,由于车灯中功率LED的工作电压与主控芯片的工作电压不同,如果不经隔离,直接用主控芯片去控制这些功率LED,会因为两者的参考电压不同而出现电压不匹配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无法控制,或者损坏主控芯片。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隔离光耦的智能车灯。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智能车灯,包括输入电源、主控芯片、隔离光耦、LED灯组、LED驱动芯片、LED控制单元和FET驱动管,所述主控芯片的输出端通过隔离光耦与LED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耦合,所述LED驱动芯片的输出端分别与主控芯片的电源输入端和FET驱动管的栅极连接,所述LED灯组的负极与LED控制单元的输入端连接,所述LED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FET驱动管的漏极连接,所述输入电源的正极与LED灯组的正极和LED驱动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LED驱动芯片、FET驱动管的源极和主控芯片均接地。
进一步,所述LED灯组包括白光LED灯和黄光LED灯。
进一步,所述LED控制单元包括第一FET开关管和第二FET开关管,所述第一FET开关管的漏极与白光LED灯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二FET开关管的漏极与黄光LED灯的负极连接,所述第一FET开关管的源极和第二FET开关管的源极均与FET驱动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FET开关管的栅极和第二FET开关管的栅极均与LED灯组的正极连接。
进一步,所述隔离光耦包括第一隔离光耦和第二隔离光耦,所述第一隔离光耦的输出端正极与第一FET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二隔离光耦的输出端正极与第二FET开关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一隔离光耦的输出端负极和第二隔离光耦的输出端负极均与FET驱动管的漏极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FET控制管和第二FET控制管,所述第一FET控制管的漏极与第一隔离光耦的输入端负极连接,所述第二FET控制管的漏极与第二隔离光耦的输入端负极连接,所述第一FET控制管的源极和第二FET控制管的源极均接地,所述第一FET控制管的栅极和第二FET控制管的栅极均与主控芯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隔离光耦的输入端正极和第二隔离光耦的输入端正极均与输入电源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电感和续流二极管,所述输入电源的正极通过电感与LED灯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的正极与FET驱动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续流二极管的负极与LED灯组的正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正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正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215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