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应用于变轨距转向架的锁紧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21120187.4 | 申请日: | 2017-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572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发明(设计)人: | 邵亚堂;黄运华;张云龙;张隶新;许红江;刘东坡;刘晓妍;贾一平;金静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F7/00 | 分类号: | B61F7/00;B61F5/50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51221 | 代理人: | 熊晓果,庞启成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轨距 转向架 锁紧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转向架系统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变轨距转向架的锁紧件。
背景技术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与周边各国之间通过铁路运输的商贸往来日益频繁,并在我国与邻国之间开展了多条铁路国际联运和区域联运通道。“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联通亚欧大陆最重要的陆路贸易通道之一,使亚欧大陆桥成为其重要的铁路交通运输纽带,为沿路地区人民经济带来了福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铁路采用了不同的轨距规格。
目前,在列车经过不同轨距规格的铁路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转运货箱的方式,即将货箱从一种轨距规格的列车吊装至另一种轨距规格的列车上;二是更换转向架的方式,即将列车用支撑装置顶起悬空,再将一种轨距规格的转向架卸下,安装另一种轨距规格的转向架。这两种运输方式效率低下,给开展国际联运带来了诸多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列车经过不同轨距的铁路时,存在运输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变轨距转向架的锁紧件,将该锁紧件应用于转向架上,使车轮相对于车轴在轴向上调节后可锁紧,从而实现变换转向架的轮对轮距以适应不同轨距的铁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应用于变轨距转向架的锁紧件,包括锁杆和锁块;所述锁块位于轴箱内,且连接于所述锁杆的上部;所述锁杆与所述轴箱滑动连接,且下部从所述轴箱伸出至轴箱外。两侧垂向的锁杆与轴箱的通孔滑动配合,锁块固定在锁杆上。在锁杆上升时,一起带动锁块上升,从而使锁块从滑动件两侧的锁紧槽中脱离,进入解锁槽,实现从锁紧状态到解锁状态的转换。反之,锁杆下降时,一起带动锁块下降,从而使锁块从滑动件两侧的解锁槽中脱离,进入锁紧槽,实现从解锁状态到锁紧状态的转换。在车轮能够轴向移动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轴向锁紧与解锁的方式。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锁紧件还包括定位杆,所述锁杆相对地设置有两个,所述定位杆的两端分别与每个锁杆的上端连接,形成一倒置的U形。轴箱两侧同时锁紧,故锁杆在轴箱左右两侧设置两个。左右同时锁紧,受力均匀,防止了单侧锁紧时受力偏斜的问题,实施效果更佳。在锁杆上部有椭圆形定位杆,将两侧的锁杆连接到一起,实现了左右锁杆同步上升下降的效果。同时上部椭圆形定位杆可辅助锁紧,并起到对中定位的作用。
作为优选方案,每个所述锁杆的上部设置有至少两个锁块。与支撑箱两侧的解锁槽相配合,优选的可设置多个锁块在滑动件两侧交错锁紧,相比于单个锁块的上升,可减小解锁行程。为了保证锁紧时锁块受力面积足够大,锁块数量不宜设置过多。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锁块下部的边线处设置有切角结构。锁块下部两侧的切角,可防止由于反复滑动产生误差,导致的对中不精确的现象,在锁杆下降时可使锁块对中导向并顺利进入锁紧槽,可保证在有一定精度误差的情况下对中插入锁紧槽。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锁杆的截面为圆形。两侧垂向的锁杆采用圆柱形可更好的实现滑动的效果,不产生卡紧的现象。圆柱形杆在轴箱的圆孔中滑动具有更高的可靠性。相比于矩形或其他形状,圆柱形可防止冲力过大导致的卡紧现象。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锁杆的下端设置有用于安装解锁件的螺孔。在锁杆插入轴箱的通孔,伸出后可与解锁件安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杆为椭圆形,所述椭圆形的长轴水平。定位杆解锁行程过大会占据轴箱空间,使轴箱体积过大,影响转向架各设备的安装与配合。定位杆为椭圆形,其长轴水平,相比于圆形,移动较小的距离即可解锁,可减小解锁行程,进而降低垂向高度,使转向架一系悬挂与构架增加高度保持在较小范围,使列车适应现有的站台高度。同时,因椭圆形两侧凸出部分不必要,故切掉一部分材料,达到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定位杆下部的截面呈半圆形或半椭圆形。如为矩形等其他棱角部件,定位杆下降时,容易发生卡顿故障,而圆形或椭圆形可保证自动定位对中,不会发生卡顿现象,防止由于磨损、晃动、振动和精度不高导致的不能精确对中插入的问题,可靠性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未经西南交通大学;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2018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