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爆破工程空气间隔装药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108955.4 | 申请日: | 2017-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27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3 | 
| 发明(设计)人: | 钟权;杨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42D1/08 | 分类号: | F42D1/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51124 | 代理人: | 成杰 | 
| 地址: | 610072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爆破 工程 空气 间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爆破工程空气间隔装药装置。
背景技术
钻孔爆破是石方开挖的常用技术,广泛运用于水利水电、矿山、交通等领域。传统的连续柱状装药存在单耗大、爆轰初压过高、岩石过度粉碎的缺点,使得炸药的能量有效利用率低,且易产生大块和根底,带来爆破振动危害等诸多问题。空气间隔装药技术能够降低炸药对炮孔周围岩石的初始峰值压力,使孔内爆炸压力沿炮孔轴向分布得更均匀,从而降低或避免了炮孔近区围岩的过度粉碎,扩大破裂区范围,提高炸药爆破能量的有效利用率,从而降低爆破成本,控制爆破危害。空气间隔装置即在空气柱与炸药、空气柱与堵塞炮泥之间设置的间隔器以承受炸药及炮泥的重量。目前常用的空气间隔器是空气气囊,其单价高、操作繁琐,降低了装药效率,增加了爆破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廉、操作方便的爆破工程空气间隔装药装置,以提高装药效率、降低爆破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爆破工程空气间隔装药装置,包括立杆、卡钉、隔板;卡钉在立杆外壁间隔地固定设置,从立杆外壁自上而下,卡钉的长度依次变长;隔板上设置有装配孔,装配孔包括与立杆相适配的a孔、与卡钉相适配的b孔;从立杆外壁自下而上,第N层的隔板上的b孔长度小于第N层的卡钉长度,第N层的隔板上的b孔长度大于或等于第N+层的卡钉长度;隔板通过装配孔依次套设于立杆上,形成多层结构。
进一步的是:立杆为沿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件,卡钉在每件立杆的外壁自上而下设置一组。
进一步的是:立杆为沿着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3件。
进一步的是:卡钉为沿着立杆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组。
进一步的是:卡钉为沿着立杆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3组。
进一步的是:立杆底部设有固定底座。
进一步的是:立杆断面为圆形,卡钉为长条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施时,卡钉的竖向间距由炮孔内的装药间距确定,隔板直径略小于炮孔直径。通过卡钉与隔板上的装配孔的特殊设计,可先放入最底层隔板,然后装药,然后再放一层隔板,再装药,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完成装药。导爆索可设置于隔板装配孔内,也可在隔板上另外单独开孔设置。本实用新型成本低廉、操作方便,可提高装药效率、降低爆破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立杆、2-卡钉、3-隔板、4-装配孔、41-a孔、42-b孔、5-连接杆、6-炮孔、7-装药段、8-空气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立杆1、卡钉2、隔板3;卡钉2在立杆1外壁间隔地固定设置,从立杆1外壁自上而下,卡钉2的长度依次变长;隔板3上设置有装配孔4,装配孔4包括与立杆1相适配的a孔41、与卡钉2相适配的b孔42;从立杆1外壁自下而上,第N层的隔板3上的b孔42长度小于第N层的卡钉2长度,第N层的隔板3上的b孔42长度大于或等于第N+1层的卡钉2长度;这样可使得在相邻两层的卡钉2中,对应的隔板3上的b孔42能穿过上层卡钉2,但不能穿过下层卡钉2,隔板3即卡设在下层卡钉2上;隔板3通过装配孔4依次套设于立杆1上,形成多层结构。
为保证隔板3安装后的结构稳定,本实用新型提供两种优选装配方式:
第一种装配方式的隔板如图3所示,立杆1为沿着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件,卡钉2在每件立杆1的外壁自上而下设置一组。综合结构稳定性及制作装配难度,立杆1优选为沿着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3件。卡钉2朝着任意方向设置均可,本实施例中为朝着圆心设置。
第二种装配方式的隔板如图4所示,立杆2在实施时位于炮孔中心,卡钉2为沿着立杆1圆周方向间隔设置的多组。综合结构稳定性及制作装配难度,卡钉2为沿着立杆1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的3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089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