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机器人从端装置、操作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101960.2 | 申请日: | 2017-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91368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佑祥;江裕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江裕华 |
| 主分类号: | A61B34/30 | 分类号: | A61B34/30;A61B17/00;A61M2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领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690 | 代理人: | 张丹 |
| 地址: | 1000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从端装置 主端 机器人 操作信号 导丝 操作系统 六轴力传感器 位移测量装置 血管介入手术 本实用新型 导管控制器 摄像头记录 反馈信号 通讯方式 协同操作 移动过程 移动平台 远程感知 控制器 导管 微创 消毒 全程 医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器人从端装置、操作系统,属于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技术领域。该操作从端装置包括安装在移动平台上的导管控制器和导丝控制器,系统包括主端部分和从端部分,主端部分通过无线或有线通讯方式连接从端部分;主端部分接受操作信号,控制从端部分动作,并接受从端部分的反馈信号;从端部分接受并执行主端部分发出的操作信号;从端装置结构设计简单、易消毒,且解决现有机器人难以完成对导管和导丝协同操作的难题,装置上安装六轴力传感器、位移测量装置、IP摄像头,使医生手能够远程感知到移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移动距离,全程摄像头记录,实现更精准的操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从端装置、操作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机器人从端装置可以用于造影、微创血管介入手术虚拟现实手术培训及手术实际操作中。解决现有机器人难以完成对导管和导丝协同操作的难题,同时设有多个力检测传感器、摄像头,使医生手能够感知到所用力量,全程摄像头记录,实现更精准的操作。设置高度可调底座和角度可调节底座,调节操作平台高度,适合不同医生对高度的要求,调节导管、导丝角度,适应不同手术需要。
背景技术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人类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是目前世界人口的一大死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人类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全球每年有167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所有疾病死亡率的29.2%,每年我国900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250万人死亡。
心脑血管微创介入疗法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其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借助于介入导管沿血管的管腔到达较远的病变部位,如冠状动脉、脑部、肝脏和肾脏的血管内,然后对病变部位实行微创治疗的一种新兴医疗手术。在血管介入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借助基于X射线的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的导引来完成手术,医生虽然配备含铅防护服,但是仍然无法保护医生的上肢和头部不受X射线辐射;且由于血管介入治疗的复杂性,往往需要长时间暴露于X射线环境中操作,医生的累计辐射量大;而且长时间穿着沉重的含铅防护服,加大了脊柱的压力负荷,已有较多报道显示血管介入医生的甲状腺癌、放射性晶状体损伤、腰椎病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学科的医生。全国从事血管腔内治疗操作的医护人员约70万人,全国每年进行血管腔内治疗超过一千万台次,与X射线相关的职业损伤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严重威胁着医生的健康状况和血管介入治疗学的长远发展。借助机器人技术进行导管、导丝遥操作的手术方法能够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可以大幅提高手术操作的精度与稳定性,同时能有效降低放射线对主刀医生的伤害,降低术中事故的发生几率。因此,心脑血管介入手术辅助机器人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逐渐成为各国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重点研发对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江裕华,未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佑祥;江裕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1019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激光操作装置
- 下一篇:机器人髋关节手术的机械手臂及其稳定支撑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