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制作汽车连接板的低压铸造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093279.8 | 申请日: | 2017-08-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205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 发明(设计)人: | 励益实;王长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顺和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2D18/04 | 分类号: | B22D18/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1570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作 汽车 连接 低压 铸造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铸造模具,特别涉及一种制作汽车连接板的低压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机械、电子、轻工、仪表、交通等工业部门蓬勃发展,对铸造模具的需求在数量上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的铸造模具工业也在不断发展。
铸造模具可按铸型的方式分为很多种,包括低压铸造、砂型铸造等等,其中低压铸造模具由于其设备简易,铸造方式简单,铸造利用率高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低压铸造通过上、下模合并在模具内部形成供铸件成型的型腔,再通过模具底部的注浇口往型腔中注入金属液,等待金属液冷却凝固后就可开模取出铸件。
但是当需要制成的铸件结构较为复杂时,需要对模具进行一定的改进。如附图7中的一种汽车连接板5,包括有对称设置侧板51、设置在侧板51两端的尾板52和头板53。侧板51上还开设有凹槽57。两侧板51连接处设置有第一加强筋54以及位于第一加强筋54两侧的第二加强筋55和第三加强筋56。在第二加强筋55和第三加强筋56上还分别设置有加强柱一58和加强柱二59。由于原零件结构较为不规则,且整体结构较长,需要采用带有双注浇口的铸造模具进行铸造,使铸件在铸造过程中模具内部型腔中能够完全充满金属液,从而降低成品的次品率。
然而在采用双注浇口的低压铸造模具铸造铸件时,从两个注浇口注入型腔的金属液碰撞汇合,由于两股金属液存在温度差导致混合不均使得金属液汇合处容易产生明显的熔接痕进而导致铸件整体强度的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作汽车连接板的低压铸造模具,能够减轻铸件因为表面产生熔接痕而导致的整体强度下降。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制作汽车连接板的低压铸造模具,包括上模、与上模连接的下模以及位于下模两侧的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所述上模、所述下模、所述第一侧模和所述第二侧模围合后形成有成型汽车连接板的型腔,所述下模开设有连通所述型腔第一注浇口和第二注浇口,所述第一注浇口位于下模靠近第一侧模的一端,所述第一注浇口位于下模靠近第二侧模的一端,所述上模位于第一注浇口和第二注浇口之间开设有收液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注浇口和第二注浇口注入型腔的金属液在型腔中部碰撞汇合后能够进入收液槽中,将收液槽注满后成型汽车连接板的第一加强筋,使熔接痕集中在第一加强筋上,能够减轻汽车连接板表面的熔接痕,第一加强筋还能够提高铸件的整体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在所述第一注浇口的上方开设有用于成型第二加强筋的第一接液槽,所述上模在第二注浇口的上方开设有用于成型第三加强筋的第二接液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接液槽和第二接液槽的设计能够成型汽车连接板的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进一步地提高铸件的整体强度。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接料槽内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一收液口,所述第二接料槽中部开设第二收液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收液口和第二收液口的设计,第一收液口和第二收液口可以成型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的加强柱一和加强柱二,增强第二加强筋和第三加强筋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设置有用以成型凹槽的若干凸腔,所述下模在凸腔下方开设有凹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金属液在型腔内流动时因为过流面积出现变化会导致流速出现变化进而使得铸件成型更加困难,通过凸腔和凹腔的设计能够使金属液在型腔内过流面积相同。
作为优选,所述下模在与上模的连接处开设有限位凹,所述上模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凹相互嵌合的限位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模和下模在合模的时候定位不准确会导致铸件成型出现偏差,导致铸件报废,通过限位凸和限位凹的设计能够让上模和下模合模后,通过限位凸与限位凹对上模和下模进行限位,避免上模与下模在合模时位置定位不准确。
作为优选,所述限位凹上设置有第一导向面,所述限位凸上设置有第二导向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上模与下模合模时,限位凸与限位凹难以对准进行限位,通过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的设计能够在上模与下模合模时,对限位凸和限位凹起导向作用,能够使两者配合更加容易。
作为优选,所述上模上设置有分离凸,所述下模上开设有与分离凸相嵌合的分离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顺和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顺和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932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