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含高击穿电压避雷器的电缆分支箱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075962.9 | 申请日: | 2017-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987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2 |
| 发明(设计)人: | 陈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万达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G3/18 | 分类号: | H02G3/18;H02G3/16;H02H9/06 |
| 代理公司: | 成都环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2 | 代理人: | 李斌;邹翠 |
| 地址: | 643000 四川省自贡市沿滩***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击穿 电压 避雷器 电缆 分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含高击穿电压避雷器的电缆分支箱,包括箱盖、箱体以及设于箱体内的挂线铜排、避雷器、进线电缆和出线电缆;箱盖固定于箱体的顶部,进线电缆和出线电缆均挂接于挂线铜排上,避雷器与挂线铜排相连;避雷器包括柱状电阻件、高压端导体、低压端排气件以及绝缘外壳;高压端导体设于绝缘外壳的顶部开口处且二者之间密封,低压端排气件设于绝缘外壳的底部开口处且二者之间密封,低压端排气件上设有密封地贯穿低压端排气件的接线头,柱状电阻件设于绝缘外壳内,柱状电阻件的一端与高压端导体连接,柱状电阻件的另一端与接线头相连;柱状电阻件与绝缘外壳之间的间隙填充绝缘性气体。其防雷击性好,使用寿命长,安全性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高击穿电压避雷器的电缆分支箱。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工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电网改造已全方位启动,主线电缆在一定的距离需要实现多回路分支配电时,采用含高击穿电压避雷器的电缆分支箱作为配电的重要配套设备是既经济又方便安全的一种办法。但是,传统分支箱防雷性较差,雷击产生的瞬间电涌易破坏箱内部零件,使用寿命短,安全性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含高击穿电压避雷器的电缆分支箱,其防雷击性好,可承受雷击产生的瞬间电涌而不致内部零部件被破坏,使用寿命长,安全性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含高击穿电压避雷器的电缆分支箱,包括箱盖、箱体以及设于箱体内的挂线铜排、避雷器、进线电缆和出线电缆;所述箱盖固定于箱体的顶部,所述进线电缆和出线电缆均挂接于挂线铜排上,所述避雷器与挂线铜排相连;所述避雷器包括柱状电阻件、高压端导体、低压端排气件以及绝缘外壳;所述高压端导体设于绝缘外壳的顶部开口处且二者之间密封,所述低压端排气件设于绝缘外壳的底部开口处且二者之间密封,低压端排气件上设有密封地贯穿低压端排气件的接线头,所述柱状电阻件设于绝缘外壳内,柱状电阻件的一端与高压端导体连接,柱状电阻件的另一端与接线头相连;所述柱状电阻件与绝缘外壳之间的间隙填充绝缘性气体。
整个分支箱结构设计合理,进线电缆和出线电缆均是挂接于挂线铜排上,内部结构更紧凑,使得箱体的尺寸可设计更小。通过在箱体内设置击穿电压更高的避雷器,提高其防雷性,增加了安全性,可承受雷击产生的更高的瞬间电涌,避免内部零部件的破坏,使用寿命更长;避雷器中,高压端导体以包围柱状电阻件一端的形式向下延伸,高压端导体对柱状电阻件的轴向电压具有分担进行控制的作用;一旦发生故障使绝缘外壳内气压异常上升,可通过低压端排气件进行排气降压,避免发生爆炸的情况;柱状电阻件与绝缘外壳之间填充的绝缘性气体采用氮气,绿色环保,安全性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柱状电阻件由多个柱状氧化锌元件串联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外壳与高压端导体接触处的内侧面设有绝缘性树脂层。通过高压端导体的电压分担作用,以及绝缘性树脂层的保护作用,降低柱状电阻件高压端侧面高压端导体与绝缘外壳接触边界处的绝缘性击穿的可能性,提高击穿电压,安全性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箱门,该箱门上设有电磁锁。使用电磁锁,与传统锁具相比,更轻便美观,且防盗性更好,更安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线电缆设有多根,所述出线电缆设有与进线电缆一一对应的多根;所述挂线铜排包括主铜排以及与进线电缆和出线电缆一一对应的多个分支铜排,分支铜排的一端与主铜排相连,分支铜排的另一端与进线电缆或是出线电缆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整个分支箱结构设计合理,进线电缆和出线电缆均是挂接于挂线铜排上,内部结构更紧凑,使得箱体的尺寸可设计更小;
(2)通过在箱体内设置击穿电压更高的避雷器,提高其防雷性,增加了安全性,可承受雷击产生的更高的瞬间电涌,避免内部零部件的破坏,使用寿命更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万达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四川万达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759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