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检测精子宫颈黏液穿透-存活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72729.5 | 申请日: | 2017-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365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朱伟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48 | 分类号: | G01N33/4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陈燕娴 |
地址: | 510632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精子 宫颈 黏液 穿透 存活 装置 | ||
一种检测精子宫颈黏液穿透-存活的装置,包括负压组件、乳头连接器、毛细管、透气海绵、塑胶泥;乳头连接器和负压组件相连;毛细管一端内置入透气海绵,毛细管置入透气海绵的一端插入乳头连接器,塑胶泥用于在毛细管吸入培养液、宫颈黏液后塞入毛细管置入透气海绵的一端端部;毛细管外壁上自开口的一端起设有四处标签,四处标签将毛细管分为五段,第一段为宫颈黏液存留的宫颈黏液吸入区,第二段为培养液存留的培养液吸入区,第三段为空气存留的空气吸入区,第四段为透气海绵塞入区,第五段为塑胶泥塞入区。本实用新型通过负压组件方便地将宫颈黏液和培养液吸入毛细管;毛细管上区分培养液吸入区和宫颈黏液吸入区,方便区别吸入宫颈黏液和培养液,从而方便测量精子穿透宫颈黏液的能力和精子穿透宫颈黏液后在培养液中存活的能力。本实用新型属于精子检测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精子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检测精子宫颈黏液穿透-存活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精子检测领域,检测精子穿透宫颈管能力和存活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对于受孕来说,精子穿透宫颈和存活一段时间才能受精。因此,检测精子穿透宫颈黏液和存活的能力相当重要。目前尚无出现专用于检测精子穿透宫颈黏液能力和存活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方便检测精子穿透宫颈粘液能力的检测精子宫颈黏液穿透-存活的装置,它还兼具检测精子穿透宫颈黏液后存活能力的优点。
一种检测精子宫颈黏液穿透-存活的装置,包括负压组件、乳头连接器、毛细管、透气海绵、塑胶泥;乳头连接器和负压组件相连;毛细管的一端内置入透气海绵,毛细管置入透气海绵的一端插入乳头连接器,塑胶泥用于在毛细管吸入培养液、宫颈黏液后塞入毛细管置入透气海绵的一端端部;毛细管的外壁上自开口的一端起设有四处标签,四处标签将毛细管依次分为五段,第一段为宫颈黏液存留的宫颈黏液吸入区,第二段为培养液存留的培养液吸入区,第三段为空气存留的空气吸入区,第四段为透气海绵塞入区,第五段为塑胶泥塞入区。采用此结构,能通过负压组件方便地将宫颈黏液和培养液吸入毛细管;毛细管上区分培养液吸入区和宫颈黏液吸入区,因此方便区别吸入宫颈黏液和培养液,从而方便测量精子穿透宫颈黏液的能力和精子穿透宫颈黏液后在培养液中存活的能力。
作为一种优选,培养液吸入区为4厘米,培养液内含有酚红作指示剂,用于区分宫颈黏液吸入区。采用此结构,培养液吸入区能容纳穿过宫颈黏液吸入区的精子,从而判断穿过宫颈黏液后精子的存活情况和能力;同时4厘米的长度能容纳足够数量的精子,在大量精子穿透宫颈黏液吸入区后依然能容纳精子,保证检测的精准性;培养液含有酚红作指示剂,能帮助操作者明显区分宫颈黏液吸入区和培养液吸入区。
作为一种优选,宫颈黏液吸入区为4厘米。采用此结构,宫颈管的长度约为3厘米,因此将宫颈黏液吸入区的长度设为4厘米,能较真实地模仿精子真实的穿透环境,检测结果更可靠;多出的1厘米可以测试出能穿透宫颈管的精子的数量。
作为一种优选,空气吸入区为1厘米,用于避免培养液接触透气海绵塞入区。采用此结构,预保留一段空置的空气吸入区,能避免培养液和透气海绵塞入区的海绵接触,保证稳定的试验环境。
作为一种优选,透气海绵塞入区为0.5厘米,用于避免培养液被吸入乳头连接器。采用此结构,预透气海绵塞入区的设置,能避免培养液被吸入乳头连接器,影响正常的试验。
作为一种优选,塑胶泥塞入区为0.5厘米。采用此结构,使用塑胶泥塞入,能通过推动管内气压以在毛细管的端部形成宫颈黏液吸入区的半月形凸出面,使得毛细管内的宫颈黏液吸入区更易与精液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毛细管内径为1毫米,毛细管的壁厚0.1毫米,毛细管的管长10厘米。采用此结构,毛细管的宽度较为适宜,精子在宫颈黏液吸入区内基本沿直线前进,避免精子在宫颈黏液吸入区中横向移动过多,而影响检测的准确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727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