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电取暖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072294.4 | 申请日: | 2017-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348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 发明(设计)人: | 徐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汇金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4D13/00 | 分类号: | F24D13/00;F24D1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取暖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取暖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电取暖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发热体,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左盖板和右盖板,左盖板顶部设有左上盖,右盖板顶部设有右上盖,左盖板和右盖板的底端均设有底座,左盖板和右盖板的外侧均设有凹槽提手,的右盖板的前侧设有控制面板,壳体前侧的上方设有若干个出气口,壳体的底部设有进风口,所述出气口的下方前后两侧设有散热板,散热板上设有若干个“T”型部,相邻两个“T”型部之间相互不接触,“T”型部与散热板是一体成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增加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避免了因金属热胀冷缩产生的金属与金属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异响。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取暖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电取暖器。
背景技术
电取暖器是通电后内部发热件发热,通过外壳传导进行辐射取暖,现有电暖器外壳是平面铁板为传热媒体,并且整个散热表面是通过插接方式连接,电暖器在启停时,由于热胀冷缩效应,会产生异响。因散热面是平面铁板,散热面积小,铁板热传导速率低,造成电暖器内部温度过高,影响发热件的使用寿命,也就缩短了电暖器的整体寿命,电暖器左右两端盖是塑料,也存在塑料变形老化,整个散热体为铁板也存在铁板生锈腐蚀影响产品质量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长寿命的新型电取暖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电取暖器,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内设有发热体,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左盖板和右盖板,所述左盖板顶部设有左上盖,所述右盖板顶部设有右上盖,所述左盖板和右盖板的底端均设有底座,所述左盖板和右盖板的外侧均设有凹槽提手,所述的右盖板的前侧设有控制面板,所述壳体前侧的上方设有若干个出气口,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进风口,所述出气口的下方前后两侧设有散热板,所述的散热板上设有若干个“T”型部,相邻两个“T”型部之间相互不接触,所述的“T”型部与散热板是一体成形。
所述的散热板和“T”型部是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底部进风口和顶部热风出气口的设置,运用循环流动充分将发热体产生的热量更有效释放出来,增加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散热板上“T”型部的设置增加了3三倍辐射散热表面积,相邻的两个“T”型部之间相互不接触,避免了因金属热胀冷缩产生的金属与金属之间的碰撞而产生的异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散热板俯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新型电取暖器,包括壳体1,所述的壳体1内设有发热体,所述壳体1的两侧分别设有左盖板2和右盖板3,所述左盖板2顶部设有左上盖4,所述右盖板3顶部设有右上盖5,所述左盖板2和右盖板3的底端均设有底座6,所述左盖板2和右盖板3的外侧均设有凹槽提7手,所述的右盖板3的前侧设有控制面板8,所述壳体1前侧的上方设有若干个出气口9,所述壳体1的底部设有进风口,所述出气口9的下方前后两侧设有散热板10,所述的散热板10上设有若干个“T”型部11,相邻两个“T”型部11之间相互不接触,所述的“T”型部11与散热板10是一体成形。
所述的散热板10和“T”型部11是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汇金电器有限公司,未经济南汇金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722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