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网线布线辅助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70033.9 | 申请日: | 2017-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0382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1 |
发明(设计)人: | 任肖久;郑晔;梁刚;王晓愉;刘凤;蒋立媛;段伟润;张雪佼;万丽;梁程;王琳;王中荣;陈文福;金韬;朱昊;霍建东;张超雄;马占军;田圳;韩涛;蔚鑫栋;虎挺昊;党旭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00 | 分类号: | H02G1/00;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209 | 代理人: | 王来佳 |
地址: | 30001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网线 布线 辅助 仪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网线布线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智能网线布线辅助仪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力二次设备通信中,双绞线网络线大量的使用,电力二次设备布线时,网络线两端设备距离较远,大量的网线同时布线,容易导致网线标记错误。目前现场施工时,区分不同的网线采用的方法是在网线两头用马克笔或者胶带做相同的标记,在网线头制作时容易导致标志遗失,需要再次确认,制作完网线头后,再用测线仪进行排查、施工程序复杂,时间长,影响施工速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智能网线布线辅助仪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智能网线布线辅助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端、接收端及连接在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被测网线,其中,所述发射端包括发射端外壳,在发射端外壳前面板安装有发射数字显示屏,在发射数字显示屏的下面分别安装有电源开关和计数按钮,在发射端外壳的底部制有发射RJ45接口,在发射端外壳的内部安装有74LS190芯片及74LS48芯片,74LS190芯片的14脚与发射端外壳前面板上的计数按钮连接,74LS190芯片数据输出端的QA~QD脚分别与芯片74LS48数据输入端的1脚、2脚、6脚、7脚连接,芯片74LS48数据输出端的9脚-15脚分别通过电阻R1-R7与发射数字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同时,9脚-15脚与发射RJ45接口连接;其中,所述接收端包括接收端外壳,在接收端外壳前面板上安装有接收数字显示屏,在接收端外壳的底部制有接收RJ45接口,在接收端外壳内接收RJ45接口分别通过二极管D1串接电阻R8至二极管D7串接电阻R14构成的并联电路与接收数字显示屏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被测网线两端均安装有RJ45接口,被测网线的一端RJ45接口与发射RJ45接口连接,被测网线的另一端RJ45接口与接收RJ45接口连接。
而且,所述计数按钮为单脉冲按钮。
而且,电阻R1至R14的阻值均为200欧姆。
而且,所述发射端及接收端均由安装在外壳内的5伏电池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简单、便携的布线辅助仪器,改进传统的电力二次网线布线施工方法。施工时网线两端分别接发送端和接收端,通过数码管显示的数字来区分不同的网线。
2、本实用新型产品模块化,可以根据网线的数量接不同数量的模块,操作实用灵活,适合市场的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应用的74LS190芯片的各连接脚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应用的74LS148芯片的各连接脚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发射仪的外观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发射仪的外观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需要强调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实施方式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芯片74LS190是一种常用的计数芯片,如图1所示,74LS190在LD保持高电平,S,M端低电平,CP端接一个按键,每次按键产生一个上升沿,可以加法计数,通过QA~QD,送到74LS48共阴极数码管驱动电路的输入端,74LS190各脚的功能见表1
表1
芯片74LS148是一种常用的共阴极数码管驱动电路芯片,如图2所示,74LS48在LT为高电平,为高电平时,处于译码状态。即74LS190CP端有一个上升沿,74LS48输出端接的共阴极数码管现实的数字加1,而74LS190是可逆循环计数,所以共阴极数码管0-9循环现显示,74LS148各脚的功能见表2。
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700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