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滴灌温棚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52347.6 | 申请日: | 2017-08-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542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学军;李云翔;罗健航;刘晓彤;董平;王双喜;吴涛;赵营;白建忠;冒辛平;周丽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A01G9/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50002 宁夏回族***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滴灌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灌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滴灌温棚。
背景技术
家庭农场是未来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也将是未来农业企业家的雏形。温室大棚能够保护和促进植物生长,因此在家庭农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温室大棚中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源主要通过人工浇水、喷灌和滴灌的方式实现,人工浇水和喷灌对水源的利用效率不佳,还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滴灌的方式虽然能够节约用水,但是对滴灌带的铺设中,工作效率低下,耽误了种植的时间,同时在对土地进行松土时,由于工作人员的践踏和操作失误,从而会对滴灌带产生损伤,致使滴灌带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滴灌温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滴灌温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滴灌温棚,包括棚体,所述棚体内等距设有多个支架,并且支架的两侧与棚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棚体的内璧上设有加热装置,所述支架的上方均设有第二输水管,所述支架的下方固定连接有第一输水管,并且第一输水管的上端贯穿支架与第二输水管连通,所述第一输水管的下端设有三通管件,所述三通管件的两侧连接有滴灌带,所述滴灌带远离三通管件的一端设有密封塞,所述三通管件的上方第一输水管上设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两侧通过铰链活动连接有框体,并且滴灌带位于框体内,所述框体远离固定块的一端设有定位机构,所述框体的底部等距设有多个限位板,所述框体的上方设有固定机构,所述第二输水管的一端连接有第三输水管,并且第三输水管位于支架的上方,所述棚体的一侧设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贯穿棚体与第三输水管连通,所述棚体的侧面设有雨水收集机构。
优选的,所述加热装置包括设置在棚体一侧的热风风机和设置在支架下方的连接杆,并且热风风机位于支架的上方,所述连接杆的下端连接有通风管,所述通风管通过管道与热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通风管上等距设有多个出气孔。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框体一端的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下方设有定位杆,并且定位杆的下端为圆锥形。
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设置在框体上方的第一卡扣,所述第一卡扣的上端设有凹槽,并且凹槽内设有弹簧,所述第一输水管侧面活动连接有与第一卡扣对应的第二卡扣。
优选的,所述雨水收集机构包括设置棚体两侧的水槽和设置在地面上的收集池,所述水槽的底部通过管道与收集池连通,所述水泵的进水口设置在收集池内,所述收集池的上方设有盖板。
优选的,所述支架之间等距设有多根安装杆。
优选的,所述水泵的进水口处设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棚体的顶部设有遮阳网。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滴灌温棚,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水泵将水通过第二输水管、第三输水管和第一输水管输入至滴灌带,使得水通过滴孔漏出,从而对植物进行滴灌,当对植物种植之前,需要土地进行松土时,将框体收起,通过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相互卡接,从而将框体固定在第一输水管的一侧避免了松土时,工作人员的踩踏和操作不当从而对滴灌带造成损坏,减少了滴灌带的使用寿命,同时铺设方便,增加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滴灌温棚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滴灌温棚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滴灌温棚的通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滴灌温棚的第一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限位板1、滴灌带2、框体3、第一输水管4、热风风机5、棚体6、遮阳网7、第二输水管8、连接杆9、通风管10、第三输水管11、水槽12、水泵13、过滤网14、盖板15、收集池16、支架17、安装杆18、安装块19、定位杆20、三通管件21、密封塞22、第一卡扣23、固定块24、第二卡扣25、弹簧26、凹槽27、出气孔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显然,描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未经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5234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