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去除测量水路中气泡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1042321.3 | 申请日: | 2017-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980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郝拴菊;郝立辉;蔡艳杰;郝晓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科瑞达仪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06 | 分类号: | G01N27/06;G01N1/3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开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3127 | 代理人: | 喻慧玲 |
地址: | 050091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去除 测量 水路 气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路除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去除测量水路中气泡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电阻率法测量水质,相比于传统采集样品的水质监测方法,具有高效、快捷等优势,而电阻率法测量水质过程中,水中存在的细小气泡会进入电阻率测量仓,而在传感器测量极板表面富集,影响水电阻率测量,现有技术中,采用人工敲打震动除气泡,上述方式气泡去除不彻底又浪费人力。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去除测量水路中气泡的装置,结构简单,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去除测量水路中气泡的装置及方法,包括内部形成有密封腔的装置本体,以及由密封腔底部延伸至靠近密封腔顶部的通管,于密封腔底部的通管一端形成有进液口,于靠近密封腔顶部的通管一端与所述密封腔顶部之间具有集气间距;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密封腔底部的出液口,以及形成于密封腔顶部的排气口,于所述排气口上设有排气阀。
作为限定,所述通管呈L形设置。
作为限定,于靠近所述密封腔顶部的通管一端内周向形成有由通管的内径向通管的外径过渡的坡口。
作为进一步的限定,所述坡口的角度为30°~45°。
作为限定,所述集气间距为20~50mm。
作为限定,还包括内部储存有液位阙值的控制器,于所述密封腔内设有与所述控制器控制相连的液位传感器,所述排气阀为电磁阀,所述液位传感器采集所述密封腔内的液位信号并输送至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内的液位阙值比对后,控制所述排气阀开闭。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去除测量水路中气泡的装置,通过水压入通管内,并从通管进入密封腔内时,水由小径的通管输送至大径的密封腔内使水压骤减,使水与气泡快速分离,再利用水和气泡的重力不同,而使水从高处落下,而气泡滞留于集气间距内,实现水路中气泡的去除,去除后的水经由出液口流入电阻率测量仓,进行水质监测,结构简单,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2)通管呈L形设置,可延长水经由通管输送至密封腔的距离,而使进入密封腔后的水与气泡分离更彻底;
(3)坡口的设置,可使水附着在坡口内面上,后因重力的作用于坡口外侧面流下,而气泡则折流而进入集气间距内,可使水与气泡分离效果更好;
(4)控制器及液位传感器的设置,可使排气更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去除测量水路中气泡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装置本体,11-密封腔,H-集气间距,2-通管,21-进液口,22-坡口,3-出液口,4-排气口,41-排气阀,5-控制器,51-液位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去除测量水路中气泡的装置,由图1所示,包括内部形成有密封腔11的装置本体1,以及由密封腔11底部延伸至靠近密封腔11顶部的通管2,于密封腔11底部的通管2一端形成有进液口21,于靠近密封腔11顶部的通管2一端与密封腔11顶部之间具有集气间距H;还包括设置于密封腔11底部的出液口3,以及形成于密封腔11顶部的排气口4,于排气口4上设有排气阀41。
本实施例中,进液口21连通于在线水路上,且于在线水路上设有将在线水路中的水高压泵入通管2内的水泵,出液口3连通电阻率测量仓,而进行水质监测,通过水压入通管2内,并从通管2进入密封腔11内时,水由小径的通管2输送至大径的密封腔11内使水压骤减,使水与气泡快速分离,再利用水和气泡的重力不同,而使水从高处落下,而气泡滞留于集气间距H内,实现水路中气泡的去除,去除后的水经由出液口3流入电阻率测量仓,进行水质监测,结构简单,而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管2可以为直线形,此时进液口21设于密封腔11底部,当然,为延长水经由通管2输送至密封腔11的距离,而使进入密封腔11后的水与气泡分离更彻底,通管2呈L形设置,此时,进液口21设于密封腔11底部侧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科瑞达仪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河北科瑞达仪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423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