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冷热两用保温杯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040325.8 | 申请日: | 2017-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6585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宇;刘义;陈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A47G19/22 | 分类号: | A47G19/2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孟睿 |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壳 夹层 保温层 保温杯 本实用新型 冷热两用 杯底座 可拆卸结构 经济实用 体积膨胀 弹性层 内表面 中空的 上端 结冰 杯盖 固接 耗能 同轴 下端 填充 保温 抵消 冷却 密封 注水 取出 制作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热两用保温杯,包括杯盖、杯底座、内壳、外壳、夹层、保温层;所述内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且内壳与外壳同轴,内壳与外壳的上端固接且密封;所述内壳的外径小于外壳的内径,内壳与外壳之间形成中空的夹层;夹层内填充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厚度略小于夹层的厚度,保温层可从夹层中取出;所述杯底座与外壳下端连接,且为可拆卸结构;所述内壳的外表面、外壳的内表面均设有弹性层,可抵消夹层注水后结冰的体积膨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无需任何额外的耗能设计,经济实用,具有保温、常温存水、冷却的多功能,可满足不同场合需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保温杯,特别是一种冷热两用保温杯。
背景技术
传统的保温杯一般设置有真空保温层,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个方面去减少杯中热水的热量损失,提高热水的保温时间。冬季时,保温杯可以对热水进行保温,人们可以喝到热水,但夏季却无法用保温杯喝到凉爽的冷水、冰饮料等可饮用液体。目前也有一些与冷热两用保温杯相关的公开文献公布,如专利公告号CN204970640U、CN203137892U的冷热保温杯,需要对电子制冷装置进行通电,产生额外能耗,专利公告号CN205612214U的冷热保温杯,虽然无需耗能,但却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在降低成本并无需能耗的前提下,设计出一种冷热两用保温杯,将可以更好地满足人员的对冷热水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冷热两用保温杯,以解决现有保温杯在无能耗下无法快速冷却及冷却成本高的问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冷热两用保温杯,包括杯盖、杯底座、内壳、外壳、夹层、保温层;
所述内壳设置在外壳的内部,且内壳与外壳同轴,内壳与外壳的上端固接且密封;所述内壳的外径小于外壳的内径,内壳与外壳之间形成中空的夹层;夹层内填充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厚度略小于夹层的厚度,保温层可从夹层中取出;所述杯底座与外壳下端连接,且为可拆卸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保温杯,设有可拆卸的保温层,通过杯底座可实现对保温层的拆卸与安装,实现了保温杯的不同功能的使用。
(2)在内壳外壁与外壳内壁均设有弹性层,在夹层注水冷冻后,可有效地抵消水结冰后的体积膨胀,避免冰块对壳体的挤压,同时具有密封效果。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温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温杯杯体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温杯保温状态杯体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温杯冷却状态杯体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技术目的,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介绍。
结合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热两用保温杯,包括杯盖1、杯底座2、内壳 3、外壳4、夹层5、保温层6;杯盖1盖在杯体上时,具有保温作用。
所述内壳3设置在外壳4的内部,用于储存饮用水,且内壳3与外壳4同轴,内壳 3与外壳4的上端固接且密封,以避免杯体倒置时夹层5内注水后水的泄漏;所述内壳 3的外径小于外壳4的内径,内壳3与外壳4之间形成中空的夹层5;夹层5内填充有保温材料制作的环形保温层6;所述保温层6厚度略小于夹层5的厚度,使得保温层6 可从夹层5中取出;所述杯底座2与外壳4下端连接,且为可拆卸结构。
优选的,所述杯底座2与外壳4的外壁通过螺纹连接,便于手动拆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403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