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中底成型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031452.1 | 申请日: | 2017-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901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 发明(设计)人: | 吴钢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钢强 |
| 主分类号: | B29C43/04 | 分类号: | B29C43/04;B29C43/34;B29C43/32;B29L31/5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41 | 代理人: | 郑书利 |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成型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底成型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中底成型机主要通过上模和下模配合进行成型,在放入中底时工作人员大都人工目测放置的,而且上模和下模直接移动并压合时也会使中底发生偏移,定位准确性较差,使得成型后的中底尺寸存在偏差,成品率较低,而且这种中底成型机的油箱大都在机器底部,与液压缸配合欠佳,液压缸提供的压力容易出现偏小的情况,此外,连接油箱和液压缸的油管上的开关阀需要在开关阀四角钻通孔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上,难以保证四个螺栓受力均匀,容易出现单个螺栓受力过大而损坏,需要经常更换螺栓,而且螺栓旋太紧容易使开关阀发生变形。
发明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对中底进行定位、使中底成型精度更高,油压稳定且使用寿命更长的中底成型机。
为此,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中底成型机,包括机架和设于机架上的工作平台、油箱、液压缸和左、右模组,所述左、右模组均包括可在机架上上下移动的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上设有上模,所述下模板上设有对准上模的下模,所述液压缸设于工作平台上,且液压缸的活塞杆上设有驱动板,所述下模板设于驱动板上,其特征是:所述左、右模组之间活动设有挡块,所述挡块可挡在上模板和机架之间,所述驱动板内侧设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前后两侧均设有套管,所述两套管通过插设一转轴连接,所述转轴上设有摆板和多根摆杆,所述摆板和摆杆通过连杆连接,所述摆板另一端连接有拉簧,所述拉簧的另一端连接在驱动板外侧上,所述摆杆上设有调节块,所述调节块上螺接有可抵在下模上的定位杆。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中底放入下模时将其侧部抵在定位杆上,使中底能够得到有效的定位,然后上模向下移动与下模贴合,挡块移动至上模和机架之间,下模和上模同时向上移动,待上模接触挡块时下模加压与上模配合将中底成型,使中底在随下模移动过程中不会发生偏移,使中底成型精度更高,成品率更高。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上述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底成型机包括机架1和设于机架1上的工作平台2、油箱3、液压缸4和左、右模组,左、右模组均包括可在机架1上上下移动的上模板5和下模板6,上模板5上设有上模7,下模板6上设有对准上模7的下模8,液压缸4设于工作平台2上,且液压缸4的活塞杆上设有驱动板9,下模板6设于驱动板9上,左、右模组之间活动设有挡块10,挡块10可挡在上模板5和机架1之间,驱动板9内侧设有固定架34,固定架34前后两侧均设有套管11,两套管11通过插设一转轴12连接,转轴12上设有摆板13和多根摆杆14,摆板13和摆杆14通过连杆连接,摆板13另一端连接有拉簧15,拉簧15的另一端连接在驱动板9外侧上,摆杆14上设有调节块16,调节块16上螺接有可抵在下模8上的定位杆17,机架1上还设有支撑板18、第一轨道19和第一气缸20,支撑板18上设有互相配合第二轨道21和滑块22,滑块22上设有支架23,支架23一端连接第一气缸20的驱动杆24,支架23另一端设有第二气缸25,第二气缸25的驱动杆26上设有挡块座27,挡块10设于挡块座27上,挡块座27滑动设于第一轨道19上,机架1上还设有第三气缸,上模板5设于第三气缸的驱动杆28上,挡块10两侧设有容驱动杆28插入的开口槽,上模板5上固定有联动板29,联动板29下端具有斜面30,斜面30与连杆配合可促使摆板13和摆杆14向内摆动,油箱3和液压缸4通过油管31连接,油箱3和液压缸4的中心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油管31上设有开关阀32,机架1上设有导套33,开关阀32通过螺栓固定在导套33上,驱动板9一侧设有多根连接机架1的拉簧,拉簧穿过工作平台2。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如下:
1、将一双中底分别放入左、右模组的下模8上,并将中底内侧抵在定位杆17端部;
2、驱动第三气缸使左模组的上模7向下移动并与下模8贴合,该过程中联动板29的斜面30与连杆配合,使摆板13和摆杆14向内摆动,使定位杆17脱离下模8(避免上模7和下模8贴合时压到定位杆17),然后驱动第一气缸20使支架23和挡块10向左移动,使挡块10挡在上模板5和机架1之间,此时第三气缸的驱动杆28位于挡块10的开口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钢强,未经吴钢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314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