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实时显示道路空气环境质量污染水平的移动监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024841.1 | 申请日: | 2017-08-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649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30 |
| 发明(设计)人: | 杨强;卢滨;武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8C17/02 | 分类号: | G08C17/02;H04L29/08;H04W4/02;H04W4/42;G01N33/00;G01N15/06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王之怀 |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实时 显示 道路 空气 环境质量 污染 水平 移动 监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监测展示道路环境污染水平的系统。
背景技术
机动车是现阶段我国复合型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对城市空气中PM2.5和O3等二次污染的贡献突出,因此国内各城市对机动车的污染控制日益重视。目前监测道路机动车污染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固定站点监测,该类站点主要设置在路边,又称路边站;二是采用移动监测车,车开到那里测到那里。对于第一种,要设置固定站房,固定场所,此种需要国土、规划等部门同意后才能建设,一次性投资成本高,管理严,数量少,但数据质量好;第二种,优点是方便灵活,机动性比较好,但一次性投资成本高,需要专人维护管理。两种监测方式,目前仅能做到单点浓度值监测,且由于单点位置过少,导致其监测结果对道路机动车的污染排放的状况代表性不强。
另外,从环境管理角度而言,如何实现对道路机动车污染排放实时模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由于缺乏实时车流量、车类型数据,相关模型仅能依靠历史数据进行修正,其计算得到的排放状况并不属于实时状况,而是一种历史模拟状况;做不到即时性是模型模拟目前最大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环境污染的感知越发强烈,对环境污染状况的知情权呼声很高。在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方面,如何向公众展示即时、形象、通俗易懂的污染情况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如何即时展现道路机动车污染程度是十分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这一突出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实时显示道路空气环境质量污染水平的移动监测系统,该系统应能实现道路机动车污染排放实时监测,即时获知道路交通污染程度,引导人们绿色出行,有利于提高环境监测管理水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实时显示道路空气环境质量污染水平的移动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系统包括分别通过吸附装置安装在各类车辆上的多个带有数据采集发射模块的车载固定端以及安装在环境管理部门的配有数据接收模块的数据接收终端;
所述数据采集发射模块包括各类监测传感器、数传发射模块、GPS模块、电源模块以及接通前述各部件的主板。
所述各类监测传感器均设置有各自的输入模块;各输入模块与主板分别通过端口(如RS-485端口)一一连接;
所述GPS模块通过串口(如RS-232串口)连接主板,用于与卫星通讯以确定车辆的所在位置。
所述数传发射模块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给数据接收模块,实现对车辆行进路线相关环境信息的采集。
所述电源模块为电池或者是车载充电器电源(即汽车蓄电池)。
所述吸附装置为磁铁或者吸盘。
所述数据采集发射模块上有预留传感器接口,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监测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彻底解决了道路机动车污染排放实时监测展示问题,提供了道路交通污染强度指数,指导人们绿色出行。
(2)节约了安装龙门架及遥感环境监测相关设备的成本。
(3)提高了环境监督管理水平,指导高污染状态下的交通管理,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数据采集发射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所示的用于实时显示道路空气环境质量污染水平的移动监测系统,包括:
车载固定端;车载固定端安装有数据采集发射模块,数据采集发射模块包括各类监测传感器、数传发射模块、GPS模块、电源模块以及接通前述各部件的主板(计算机);
数据接收终端;数据接收终端配置有数据接收模块及中央处理器,设置在环境管理部门。
所述主板是数据采集发射模块的控制中心,通过多个端口(如RS-485端口)连接各类监测器输入模块,用来获取来自测量设备的监测数据、电池电量数据、GPS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未经杭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248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矿井安全生产物联网预测预警系统
- 下一篇:一种网络切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