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增排雨水井盖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020585.9 | 申请日: | 2017-08-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73767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红梅 |
| 主分类号: | E03F5/06 | 分类号: | E03F5/06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张竹 |
| 地址: | 22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雨水 井盖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增排雨水井盖,包括雨水井盖和雨水井盖上的进水口,其特征是,所述雨水井盖背面设有增排装置,增排装置包括通气管、通气管旋转电机,雨水井盖进水口内壁上设置通气管旋转电机,通气管旋转电机驱动连接通气管,通气管沿进水口长度方向设置;进水口上设有流速传感器,流速传感器用于判断雨水井盖处进水为自由式进流或淹没式进流;流速传感器通气管旋转电机通过各自的控制线连接控制器。本实用新型将通气管沿雨水井盖进水口长度方向设置,在路面雨水使排水井盖口呈淹没进流时,通过旋转电机驱动通气管旋转90°伸出雨水井盖上进水口上方的积水外,自动形成通大气的自由式进流,自动增排路面积水,无需看管,维护方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增排雨水井盖,属于城市道路路面排水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道路路面排水,大多通过如图1所示的雨水井盖板的进水口将路面雨水排入城市排水管网。但是采用这种结构的雨水井盖板。常出现排水不畅,有时中、小强度降雨就需要人工打开盖板,这样增排雨水增加工人工作量的同时还会引起交通事故等问题,维护、看管等不便。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雨水井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增排雨水井盖,本实用新型将通气管沿雨水井盖进水口长度方向设置,在路面雨水使排水井盖口呈淹没进流时,通过旋转电机驱动通气管旋转90°伸出雨水井盖上进水口上方的积水外,自动形成通大气的自由式进流,自动增排路面积水,无需看管,维护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自动增排雨水井盖,包括雨水井盖和雨水井盖上的进水口,其特征是,所述雨水井盖背面设有增排装置,增排装置包括通气管、通气管旋转电机,雨水井盖进水口内壁上设置通气管旋转电机,通气管旋转电机驱动连接通气管,通气管沿进水口长度方向设置;进水口上设有流速传感器,流速传感器用于判断雨水井盖处进水为自由式进流或淹没式进流;流速传感器通气管旋转电机通过各自的控制线连接控制器;
当雨水井盖处进水为自由式进流时,通气管位于雨水井盖;当雨水井盖处进水为淹没式进流时,通过通气管旋转电机将通气管旋转90°伸出雨水井盖上进水口上方的积水外。
优选的,所述通气管为塑性管,通气管外壁涂有交通警示标志。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边缘为圆弧形。
优选的,所述增排装置的个数为两个或多个。
优选的,所述控制器为PLC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通气管两端设有伸缩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在现有的排水井盖上增加据路面雨水量自动升降的通大气装置,这一装置可保证雨水井栅盖处排水始终处于自由式进流状态;增加能够根据路面雨水量的情况自动打开、关闭的增大排水的增排装置,在路面积水使得栅盖处进流呈淹没状态时,增排装置自动启动,通气管升起,形成自由式进流,增加排水量;当路面积水减少,进口呈自由式进流时,增排装置上通气管自动下降,掩退到盖板下;本实用新型利用流速传感器、控制器、通气管以及通气管旋转电机达到保证雨水井盖板进水口自动处于自由式进流;本实用新型能根据路面积水量及其在雨水井盖板处进流情况,自动形成进水口处自由式进流,本装置能据路面水量自动打开、关闭。
第二,对现有排水井盖进水口边缘圆弧化,增大进流系数,提高进流量,使排水速度加快,增加排水量,是一种保持最佳排水效能的路表排水的基础设施。
第三,本实用新型使得雨期雨水井排水的维护方便;伸出通气装置采用塑性材料,具有通气形成自由式进流功能的同时,还可以作为雨天进水口标志,塑性材料通气有利于防止交通事故;配套装置简易,可在现有雨水井上使用,无需对雨水井进行改造,大大方便了实用新型的使用推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红梅,未经王红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205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