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视稳压型气管插管有效
| 申请号: | 201721007858.6 | 申请日: | 2017-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83019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1 |
| 发明(设计)人: | 黄立宁;李旭泽;邸丽丽;康荣田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立宁 |
| 主分类号: | A61M16/04 | 分类号: | A61M16/04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君联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5 | 代理人: | 高宝新 |
| 地址: | 050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储气囊 套囊 本实用新型 导管 管壁 气管插管 导管套 漏气 插管 可视 稳压 弹性储气囊 吸入性肺炎 插管端部 充气缓冲 工作负担 气体容量 时间延长 医用器材 大容量 单向阀 围术期 并发症 充气 置管 贯通 呼吸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视稳压型气管插管,涉及医用器材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插管,设置在插管端部的套囊,通过导管、管壁导管与套囊贯通的储气囊,设在储气囊上且向储气囊内部充气的单向阀;所述管壁导管设在插管管壁内部;所述储气囊的气体容量与套囊的比值为4‑8:1。本实用新型通过较大容量的弹性储气囊在套囊因置管时间延长出现漏气时,储气囊会通过自动向导管套囊充气缓冲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变化,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和呼吸环路漏气的风险,增加患者的安全性,降低围术期因套囊压力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同时也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视稳压型气管插管,涉及医用器材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充气方法是操作者用手捏与气囊相通的外露小检测气囊估测导管气囊的压力,此法因个人经验的不同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所产生的套囊压力差别很大。过低的套囊压力会引起口咽部各种分泌物(包括:反流的胃内容物、手术造成的血性分泌物等)通过套囊,造成吸入性肺炎,轻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负担,重者甚至危及生命。过低的套囊压力也会引起呼吸机回路漏气,引起通气不足。过高的套囊压力会造成气管黏膜水肿,缺血,甚至坏死,患者术后出现咳嗽、咽部不适,增加患者不适感,降低患者满意度。而长时间手术或ICU长时间带管的敏感患者,过高的套囊压可造成拔管后气管严重狭窄,后期甚至需要手术治疗。
长时间手术或需要长时间带管的危重患者套囊内压力会因为套囊漏气而减小,若套囊未得到及时充气会造成漏气以及增加误吸的风险。腹腔镜等手术方式会使套囊内压力升高,增加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发生率;体位的变化也会对套囊压产生一定的影响,插管后套囊压力的变化,在临床中缺乏可行的监测方法,且容易被临床医生忽视,造成患者的术后不适,增加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视稳压型气管插管,旨在通过较大容量的弹性储气囊在套囊因置管时间延长出现漏气时,储气囊会通过自动向导管套囊充气缓冲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变化,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和呼吸环路漏气的风险,增加患者的安全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视稳压型气管插管,其特征在于在包括插管,设置在插管端部的套囊,通过导管、管壁导管与套囊贯通的储气囊,设在储气囊上且向储气囊内部充气的单向阀;所述管壁导管设在插管管壁内部;所述储气囊的气体容量与套囊的比值为4-8:1。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储气囊上设有检测储气囊内部气体压力的压力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单向阀包括栓柱,所述栓柱一端通过套设弹簧与单向阀阀体接触,中部设有抵压盘并套设密封圈与单向阀阀体接触,另一端设有推压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较大容量的弹性储气囊在套囊因置管时间延长出现漏气时,储气囊会通过自动向导管套囊充气缓冲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变化,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和呼吸环路漏气的风险,当因各种因素引起导管套囊内的压力增加时,套囊内气体会自动回流入弹性储气囊,避免套囊内压力的变化过大,因为储气囊内部有气体压力计,医务人员可以很方便观测套囊压力,该可视稳压型气管插管提供长时间稳定且适合患者的套囊压,增加患者的安全性,降低围术期因套囊压力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同时也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
在导管储气囊端设置压力计,便于让操作者为套囊充气时对压力值做出客观的判断,且易于发现带管患者套囊的压力变化情况,及时对其做出调整,从而使导管套囊始终保持适宜的压力水平(20-30cmH2O),有效减少因套囊压力过高或者过低引起的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立宁,未经黄立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0078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重症监护用导气装置
- 下一篇:头戴式雾化吸氧一体化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