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集成式机床底座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99239.3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13926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7 |
发明(设计)人: | 肖衍盛;毛文亮;吴勇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衡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1/01 | 分类号: | B23Q1/01;B23Q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00 | 代理人: | 邢若兰,高之波 |
地址: | 343800 ***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 机床 底座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床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成式机床底座。
背景技术
用于自动化及柔性制造的数控机床,都以独立单机的形式,通过外部的自动化装置来联接下一个加工站点或物流系统,进行料件及工、刀、夹具交换,形成自动化柔性加工系统。从设计思路的层面去理解,这属于功能模块化设计的方法论,是一种集散系统。这种设计思路,对于加工工序高度集中,无需在多台数控机床进行转移,一次装夹后多工序在一台机床上加工成形的加工件,如手机玻璃,不论效率还是经济性、柔性,都不及单机集成自动化,即以单台数控机床为中心,集成自动化柔性系统,在该机床内部实现自动加工。
作为数控机床核心基础件—底座,是数控机床的支撑基础,机床的大部份功能结构件安装在其上。也是生产制造时的装配基础,机床装配时,其它零部件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安装在底座上。
目前数控机床底座,大多采用铸铁或铸钢铸造而成,为了减轻重量以达到性能要求及经济性要求,通过结构设计及复杂的工程计算,底座内部实现轻量空心化,即通过设计内部肋板结构,来轻量化底座。这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数控机床底座,不仅需要复杂的设计计算,还需要多次样机验证和测试,以此来保证性能达到要求。虽然铸造工艺已经十分成熟,但对结构复杂且精度性能要求较高的机床底座,还是需要高超的设计能力和工艺实施能力,制造这些构件的能耗也非常大,因此,设计时尽可能只将数控机床核心的加工系统承载在底座上,其它如自动化换料等辅助系统都安装在机外,这样设计的结构思路限制了在单机上集成自动化。
另外,机床底座上的安装面,一般都为装配基准面,几何精度要求较高,目前普遍采用高精度或超高精度的导轨磨床进行精密研磨。铸铁铸造工艺都是热成形,热变形较大,尺寸精度不高,机加工及精密磨削余量较大。因此,一般机床底座的设计,为了减少加工范围,都尽可能的减少底座上安装面的数量,这也限制了在一个机床底座装配更多的功能结构。
还有,铸铁成形的机床底座,对于润滑油回收管路、机床线束管路的穿梭孔设计较为麻烦,需要额外的进行外部管路联接,在实际装配实施过程中效率低,效果不佳,维修维护也不方面,还影响机床的整洁性。
中国专利:201510651118.5公开了一种机床底座,结合该专利的附图1,这种底座有以下缺点:
1、油水及切削液是通过通过一个回收口最后流入油水分离器,这样需要另外配备专门的油水分离器,使得机床成本比较高,而且油水混合在一起虽然有油水分离器处理但切削液还是会有一些污染,时间久了会有臭味。
2、此机床底座并没有集成自动化装置的模块安装平台以及储藏待加工物料的安装平台。
3、导轨安装面、电机轴承座以及后轴承座安装面、横梁安装面不在同一个平面,这样导致加工的时候需要分别加工,加工难度增大。
4、这种几字形的底座在机壳钣金安装时容易塌陷变形。
5、这种吊装结构对于在装了机壳之后会有很多的干涉问题出现,不容易吊装。
专利号为201620519226.7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机床床身结构,该专利仅仅公开了在对于机床床身的布局及管线设计的方案,未能在装配面的布局上提供更多设计思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集成式机床底座,以解决上述单机集成自动化装置的排布布局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成式机床底座,包括:底座本体,设置于底座本体后方左右两侧的两个立柱安装台,分别设置于底座本体左和/或右侧的自动换料机械手安装台,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于底座本体上的两个前后向导轨安装台,位于前后向导轨安装台之间的前后向电机座安装台,位于前后向电机座安装台前方的料架安装台;其中,立柱安装台、自动换料机械手安装台、前后向导轨安装台的上表面处于相同的第一平面上,料架安装台、前后向电机座安装台的上表面处于相同的第二平面上,且第二平面低于第一平面。
优选地,前后向导轨安装台位于一凸出于底座本体上表面的第一凸台上,该第一凸台上位于两前后向导轨安装台之间的表面为由前向后倾斜的斜面形成废油导流面,在废油导流面后端设有一水平衔接面,水平衔接面后端设置围挡凸起,水平衔接面上设置有用于连通底座本体内废油排泄管道的第一废油回收孔。
优选地,废油导流面上还设有用于连通底座本体内油管电线管道的过线孔,过线孔的高度高出于废油导流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衡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西衡源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992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