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套筒链有效
申请号: | 201720995894.1 | 申请日: | 2017-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05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金玉谟;李存志;付振明;刘毅;王庆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G13/06 | 分类号: | F16G13/06;F16G15/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705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发动机 套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配件,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套筒链。
背景技术
目前,链传动凭借其高可靠性、低成本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正时链、油泵链等系统中,但疲劳性能、耐磨性能仍然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两大技术难点。
链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反复承受着源自紧边和松边产生的交变载荷作用,伴随着链板与销轴、套筒过盈配合产生的牢固度(压出力)的衰减,过盈配合的零件之间出现相对松动,产生相对摩擦,使得链板内孔应力集中区域出现裂纹,最终导致链条疲劳断裂。链条耐磨性能则体现在伸长量上,发动机高速运转中,由于套筒、销轴之间供油不足等原因,造成两者产生剧烈磨损,销轴受到拉应力的作用产生弯曲变形,导致链条因超长失效。
传统的汽车用套筒链条,套筒与内链板之间并未露头处理,套筒端面的圆角与径缩严重削弱了内链节的牢固度,且套筒、销轴之间供油能力差,磨损较为严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链板带油道套筒链结构,解决了套筒与链板之间的压出力不足,链条润滑不充分的技术问题,从根本上增强了链条抗疲劳、耐磨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套筒链,包括内链板与套筒过盈配合形成的内链节、外链板与销轴过盈配合形成的外单节,其中销轴穿过套筒,并形成间隙配合,实现内链节、外链节相互交错互嵌组合成整链;所述内链节结构中,套筒穿过内链板,且露头量为套筒外径的1.5%-4%。
外链板内侧布置润滑油导油槽,油槽避开链板孔内侧应力集中区域。
润滑油导油槽类型为梯形、弧形或者V型,油槽起点(内孔边缘)的槽宽增大渐变至终点槽宽。
润滑油导油槽路径为单条或多条直线型、曲线型结构,且关于链板横向、纵向中心线对称。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效果是:链条采用套筒露头处理,露头量为套筒外径的1.5%-4%,使内链节压出力增加40%-60%,有效避免了过盈配合两零件之间的相对滑动,提高了链条抗疲劳能力。此外,为了解决链条润滑不充分问题,在外链板内侧布置润滑油导油槽,有效减轻内链节轴向窜动的同时,提高套筒内径与销轴之间的润滑性,有效减轻了套筒与销轴之间的磨损,整体上提高了链条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动机用套筒链装配示意图
图2是改善前内链节结构示意图
图3是改善后内链节结构示意图
图4润滑油导油槽横截面示意图
图5是带润滑油导油槽外链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汽车发动机用套筒链,包括内链板2与套筒4过盈配合形成的内链节、外链板1与销轴3过盈配合形成的外单节,其中销轴3穿过套筒4,并形成间隙配合,实现内链节、外链节相互交错互嵌组合成整链。内链节中套筒穿过内链板,且露头量等于套筒外径的1.5%-4%,常规内链节5结构改进后转换为内单节结构6,外链板内侧润滑油导油槽路径7为单条或多条直线型、曲线型导油槽,且关于链板横向、纵向中心线对称。油槽类型为梯形8、弧形9或者V型10,油槽起点(内孔边缘)的槽宽11增大渐变至终点槽宽12。
实施例1
现用节距为9.525mm,套筒内外径分别为4.51mm、6.35mm的汽车套筒链进行试验验证,套筒露头量设定为0.12mm,外链板内侧布置路径为直线的润滑油导油槽,油槽类型选取梯形。
经过链条改善前后在动载荷为1.64KN,静载荷为2.0KN的作用下,分别进行5次疲劳试验验证,常规套筒链均未通过3×106次疲劳循环,其中内链板断裂失效4次。改善后的套筒链通过4×106仍未出现链板疲劳失效现象。
在试验条件为小轮Z1=19,大轮Z2=38,喷油润滑,小轮转速3800转/分,链条单边张力750N,功率8.64KW的条件下经过300h综合性能试验验证。改善前链条伸长率为0.311%,改善后链条伸长率为0.037%,有效提高了链条耐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征和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9958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